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汉代传入我国。传入后就开始与我国的各种本土宗教学术思想相互碰撞、融合。从形式上讲,这种碰撞与融合有对各自不同宗教观点的辩论,也有因为“意见不合”而引发的冲突。佛教是外来的宗教,要在中国扎根必然要与本土的宗教及思想进行一番碰撞、融合。虽同为宗教,都为人们提供精神解脱的方法,与中国本土的宗教学术不同,佛教对“善”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在古代它更多的被认知为一种事关生死存亡的搏击技巧。于是,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技文化与这种要求之间的矛盾。所以,中国武术与佛教文化求善思想之间的矛盾是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矛盾的一个缩影。 经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佛教武术是一个宽泛的、历史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少林一个地方,一个历史阶段。“习武是恶僧之举、武术即是佛法”两种观点不符合历史,值得商榷;学术界对类似《易筋经》等“少林舶来品”一直以来采取的是批判的态度,但是,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这种“舶来品"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开始融合的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时期相对开放的社会生活环境为人们的思想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两汉期间民间武术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为武术与佛教文化提供了可能;武术种类、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及多层文化结构为武术与佛教、道教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佛、道文化中求善思想与武术暴力性之间的矛盾,武术与两种宗教文化之间的自然影响与渗透等的原因,促成了武术与佛教之间的融合。 3.武术与佛教文化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针锋相对,是不可融合的。而正是这种针锋相对的矛盾,为佛教文化提供了削逝武术杀伐性,对武术进行“善”的教育的理由。武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过程中慢慢累积的。 4.融合的过程是,先由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将武术的暴力性软化,负载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而后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在其本土化的过程中将武术吸收转化,形成适应佛教思想文化特点的佛教武术内容。 5.融合之后的佛教武术在内容与存在形式上主要包括器物层、技术层、语言文化层、民俗文化层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