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青春到“我们”的时代——石一枫小说创作论

来源 :侯鳗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j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石一枫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其近年来的小说创作引起了较大反响。在2007~2013年间,石一枫以模仿王朔笔风发表了数量颇丰的青春爱情小说,其中《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节节最爱声光电》被称为“青春三部曲”,以“在路上”的追寻为中心命题,既展现了顽主们难以找到生活目标的无奈,又夹杂着他们不愿沦于俗世的坚持。在这种矛盾的心理对峙间,小说建构起80后青年独特的青春絮语表达。石一枫也因此被冠以“后王朔时代”的“新一代顽主”称号。但这些作品因局限于个人情绪的抒发,未真正进入到现实的脉络中,而留下了批判性、反抗性脆弱的遗憾。201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代表着石一枫突破惯性写作的言说困境,以回归现实主义传统为手段,以介入并有效表达现实为目标,重新审视了“人与时代”休戚与共的关系。由此,作家进一步完成了向“现实笔录者”的成长,也有了对现实主义写作更深刻的思考。石一枫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青春之殇”到“时代笔录”的拓展,本文基于对这一书写脉络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地认识作家的创作转型及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问题。首先,石一枫的创作从表现游离于现实的青春迷惘,到吸收、克服来自王朔的影响,再逐步深入现实去挖掘社会的诸多结构性矛盾,这个过程反映了作家回归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时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观念的成长,即尽力写好人物并对时代发言。其次,在石一枫将时代变迁纳入审美书写之后,其创作关联着当下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包括底层青年遭逢的阶层固化,资本逻辑大行其道带来的道德疑难,缺乏理性启蒙的指引导致的精神危机,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人的生存产生的巨大现实压力等等。这使得石一枫近年来的创作显现出丰富的时代内涵,也有他对全球化背景下,“钱权至上”论调导致人性异化的反思。最后,石一枫小说的美学价值也值得总结与思考。一方面,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身份让他的北京书写有不可忽视的地方性特色及经验;另一方面,他对文学的“实然的世界”与“应然的世界”的双向观照,又让他在继承、发展现实主义写作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理想主义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展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一名作家可贵的社会责任意识。
其他文献
叶广芩的创作以浓厚的文化底蕴与雅致风格成为当代文坛上的独特存在,其作品中强烈的悲剧意蕴更是为文本赋予了无可替代的美学特质和精神内蕴。作为一位具有开阔文化视野与现实主义自觉性的作家,叶广芩虽致力于将自己对文化与历史、对命运与人性、对时代与社会等深层审思融入小说之中,但却抛弃了史诗性与宏大性的建构,而是从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始终将悲悯的目光锁定鲜活的生命个体,以智性的叙述姿态传递一种古典的人文情怀
学位
评价理论是一种研究语言中的人际意义的方法,它用于揭示语言是如何实现评价和建构人际关系的(Martin,2001)。它由三个系统组成,分别是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极差系统。而态度系统作为评价理论的核心,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表达时情感的体现,用于研究说话人和听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这表明,态度资源可以被用来研究公众演讲中的人际交流。尽管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公众演讲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中英演讲的对比研究还不多见。基
学位
20世纪90年代,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迎来了第一轮国企改制,下岗工人由此被当前的社会话语无视,他们作为改革阵痛的承担者却被主流话语所遮蔽。东北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中首当其冲,其形象与意义在改革中被进行了当代性的文化重构。双雪涛、班宇、郑执因相同的生长环境、相似的审美形态以及浓厚的历史意识被称为“铁西三剑客”,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历史变革中个体失落的精神世界和不可损毁的自尊,通过情
学位
作为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引言部分起着介绍文章和吸引读者等的多重作用。在引言中,元话语所诉诸的修辞劝说功能对于学术观点的输出至关重要。然而以往国内外关于学术写作中元话语的研究多聚焦于跨学科、体裁分析等,而很少关注硕士学位论文引言中元话语的修辞劝说功能。本研究旨在分析元话语在中美硕士学位论文引言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其通过实施修辞诉诸手段所创建的修辞劝说功能,并探讨影响其异同的可能因素。通过元话语所创建的
学位
x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囿于以语言为主的信息传达方式,而有了图像、声音、颜色等多种符号资源的选择。由此,多模态话语研究开始兴起并趋于繁荣。但目前从多模态话语角度对网页的研究总量相对较少,并且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外宣性和服务行业的网页或网页的超文本翻译问题,对国际文化推广机构的网页研究甚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旨在通过研究对孔子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网页中“语言学习”模
学位
第三代美国犹太裔代表作家之一乔纳森·萨福兰·福厄(Jonathan Safran Foer,1977—)实验性地将视觉艺术与小说叙事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图文叙事效果。在他的第二部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中图像和文字作为独立的叙事主体,各自承载着作品叙事的一部分,不仅叙述了祖孙三代的家庭创伤,而且视觉再现了战争动乱及恐怖袭击造成的戕害。本研究将综合运用视觉符号学以及创伤理论来探析《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图
学位
《浮生六记》为清代文人沈复所著,此作品可称作为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自传。自光绪四年首次刊印,百年来流传海内外,至今已有两百多种版本。国内外《浮生六记》英译研究主要以林语堂译本为主,对白伦、江素惠于1983年出版的合译本以及桑德斯于2011年出版的译本的关注相对较少。皮埃尔·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描写翻译研究”的发展,社会翻译学从先前
学位
在“历史的终结”之后,自由民主制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反而呈现出衰败的景象。福山面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失败以及美国政治的衰败,开始反思这些国家为何没有取得成功。福山受到亨廷顿的强大政府论、马克斯·韦伯的国家观以及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主义的影响,认识到这些国家失败的原因在于国家能力的弱小,然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却面临着国家能力过强的困境。对此,福山提出国家、法治与民主三大制度支柱并强调实现三者平衡的
学位
基于对斯图蒂·巴特纳格所著的《印度的巴基斯坦政策——智库如何塑造外交关系》一书翻译,本翻译报告涵盖两大部分:一是章节选文及译文,二是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遇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选文原文及译文于报告附录。旨在研究翻译理论及策略在信息型文本汉译中的实际应用,研究分为项目介绍,功能翻译理论框架,翻译策略方法及其实践运用,以及结语四个部分。报告表明翻译理论与策略对翻译实践有指导性意义。第一部分介绍了原
学位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单一的语言模态逐渐被语言、图像、声音等多模态所取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多模态话语进行授课逐渐成为主流。研究优秀多模态课堂教学案例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模态使用有积极的示范作用。目前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模态类型以及授课使用的PPT研究较多,而对动态教学视频中具体模态及模态间关系调用的细致分析仍旧较少。结合现有的多模态课堂教学研究与多模态文体学,基于课堂教学多模态文体分析路径,本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