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法制备浒苔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g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水平和工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工业化高度发展,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大量的工业生活废水及废弃物入海,导致海水的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同时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问题,极大的增加了藻华爆发的几率,我国的旅游经济还养殖经济发展受到藻华泛滥的影响也逐步加深。目前各地政府针对浒苔泛滥的主要应对措施是组织人力、机械海上打捞,清理海域,往年打捞上来的浒苔的处理办法一般为掩埋或者作为垃圾处理。这些处理方法运输成本大,且掩埋处理极易产生二次污染灾害,对资源的浪费很严重。故如何及时合理地处理打捞上来的浒苔是目前各地政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活性炭具有非常可观的比表面积以及贯通材料内部的大量的孔隙结构。它主要在气相及液相的脱吸附领域、脱色领域、分离领域及催化和精制领域被广泛应用。同时活性炭在环保行业、食品行业、电力行业及化工行业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活性炭的制备原料主要是陆生植物或者衍生物等传统原料,比如果壳类、秸秆类、煤等,如果选用浒苔作为原材料可以制得吸附性能优良的活性炭,不仅可以解决浒苔泛滥的后处理问题,更为活性炭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来源。故本文主要展开的工作内容如下:通过分析比较活性炭的各种制备工艺的特点,本文拟采取磷酸制备浒苔活性炭,设计组建了实验平台,详细给出了样品制作的操作步骤及样品性能的测试方法标准和活性炭性能表征的方法。然后以浒苔为制备材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探究了单因素影响因子对浒苔活性炭吸附性能及得率的影响。通过大量的实验及研究分析,得出单因素实验条件下,磷酸制备浒苔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浸渍温度80℃,浸渍时间8h,磷酸浓度65%,浸渍比3:1,活化温度400℃,活化时间2-2.5h。由于浒苔活性炭的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工艺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吸附性能,因此为了找到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本文将浸渍比、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作为主要研究因素,制定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表,对上述因素进行正交优化实验,并对其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上述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的综合分析,得出了最佳制备工艺方案,并制备了最佳工艺条件下的样品进行性能测试,验证了正交实验的准确性。为了分析以浒苔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制备条件与活性炭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的浒苔活性炭进行SEM电镜扫描分析、FTIR红外转换光谱图分析以及BET氮气吸附曲线图分析。综合表征得出所制备的活性炭具有非常可观的微孔和中孔孔隙构造,并且具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论文通过开展磷酸法制备浒苔活性炭的实验研究,制备了吸附性能良好和孔隙结构发达的浒苔活性炭,获得了优化制备工艺,对海洋藻类植物制备活性炭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为了迅速提高其生态类型类似非洲、尼日利亚、包奇市区域的芒果生产水平,笔者设计进行L9(3)4+1的正交试验。经过试验初步明确了投肥方式以7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2次投肥的方式
以CBI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选用合适的教材,增强师资力量与硬件设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正>独创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它的独创性.所谓“独创”在一般辞书中皆释为“独特的创造”,即独到的见解和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泛指人们对社会提供新的、第一次性的、富有
在分析江苏沿海滩涂资源量与围垦现状的基础上,在滩涂开发布局要遵循海岸演变的自然规律,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改变辐射沙脊群总体动力格局、不影响港口岸线与深水航道、不妨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最终建成学习化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美好愿景的重要手段和应然途径。以比较、理论、实践研究视角分析已有文献,发现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概念、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这一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不可避免地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应加强募集资金
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谈判(GATS)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的弱势日趋明显,并集中表现在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我国普通教育改革特别是商学教
为保证产品的长期可靠性,对产品密封性结构进行设计与检测。介绍几种常用的密封性的检测方式和密封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密封方式进行改进,并提出密封辅件选型的优化升级和密封
介绍丁书文教授运用热毒理论治疗心肌病的经验。丁教授认为本虚标实为心肌病发生发展的根本,热毒伤络是其重要病机,临床将其辨证分为气阴两虚热毒证、痰湿血瘀热毒证,分别予
对国外反辐射导弹及其制导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的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反辐射导弹及其制导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其在未来信息化攻防作战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