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tar大鼠急性小肠缺血时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变化的实验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测定急性小肠缺血大鼠模型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D-乳酸盐(DLA)、肌酸激酶(CK)的水平,了解其在急性小肠缺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同时结合小肠壁病理学观察,探讨以上指标在急性小肠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肠系膜缺血15min、30min、1h、1.5h、2h和3h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只游离肠系膜上动脉(SMA)根部,不阻断血流,游离后立即采集血液标本;其他手术组游离并结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以结扎远端搏动消失、肠管苍白、温度下降为阻断完全标准,分别于结扎后15min、30min、1h、1.5h、2h和3h采血。检测不同缺血时点大鼠血浆中GST、DLA、CK的水平;各组采血后活杀动物,取小肠标本,常规HE染色后进行小肠壁损伤评分。将血浆GST、DLA及CK水平与小肠壁损伤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病理观察发现急性小肠缺血性损伤始于小肠绒毛顶端,并逐渐向下发展;小肠壁缺血性损伤病理评分使用各组章比较用H检验,H值48.323,P<0.01,说明小肠损伤评分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2、血浆GST对小肠缺血损伤敏感,缺血15min组GST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缺血1.5h到达高峰,2-3h保持较高水平;血浆GST与小肠壁损伤评分呈正相关,r=0.921,P<0.01;以GST≥16.91U/L为小肠急性缺血诊断标准,则其敏感性为91.67%(55/60),特异性为70%(7/10),准确率性为88.57%(62/70)。3、血浆DLA在小肠缺血1h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缓慢上升。血浆DLA与小肠壁损伤评分呈正相关,r=0.764,P<0.01。以≥0.687μg/L为急性小肠缺血诊断标准,其敏感性76.7%(46/60),特异性90%(9/10),准确性为74.86%(52/70)。4、血浆CK在缺血1.5h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在缺血2小时时CK出现骤然上升段,且一直保持快速上升趋势;血浆CK与小肠壁损伤评分呈正相关,r=0.714,P<0.01;以≥217.11 U/L为小肠急性缺血诊断标准,敏感性70%(42/60),特异性80%(8/10),准确性为71.43%(50/70)。结论1、急性小肠缺血性损伤始于小肠绒毛顶端,并逐渐向下发展;小肠缺血性损伤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2、GST诊断急性小肠缺血敏感性高,能及早发现急性小肠缺血的发生。其快速升高常提示不良预后。3、DLA虽然出现升高晚,但较高的特异性使DLA在急性小肠缺血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4、CK早期诊断地作用不大,当血浆CK水平升高时预示严重的预后。
其他文献
高压气源站作为一种动力和测试气源,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船舶、化工、制药等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压气站供气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基础是设计科学,安装合理。本文在对多
报告了16例经充分液体复苏,且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较大的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加用垂体后叶素治疗的护理,重点为严密监测各项生命指征,根据血压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用量,使用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产业在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目前被认为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国家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物联网迅猛发展的趋
目的 了解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供应室自行消毒的无菌医疗用品的内毒素污染情况 ,以规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方法 对 1997~ 1999年我院购进的各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
相比于成年人,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游戏可以使儿童体验到足够的乐趣,满足其内在需求,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一般来说,游戏对儿童创造力、想象力、人际交往、
教育的创新源于教师,而教师的创新源于其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可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而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正
介绍了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1953年成立以来的产品和技术以及进一步的发展规划。
关于"恶法非法"和"恶法亦法"的探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在之后的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是西方法学家和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直到今天,"恶法非法"、"恶法亦法"的辩论
当前船载单脉冲雷达幅相一致性标定方法受各类条件的限制,不具备快速标校的特性,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或系统更换备件时难以满足系统标校的需求;针对此问题在介绍船载单脉冲雷达
1974年-1975年,北京大葆台一号汉墓出土惟一一枚竹简的含义长期难得确解。晋宋时人徐广在《史记音义》中对此有所解释,基于此,本文考察了先秦至汉代名为“××格”的聚落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