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高生产力和海洋资源丰富的海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赤潮频发,已在长江口外形成面积较大的缺氧区。本文通过分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磷,有机碳(OC),生物硅(BSi),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和金属元素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揭示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增加,海区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长江口和浙闽沿岸以及研究海域东北部靠近南黄海泥质沉积区的沉积物颗粒较细,以粘土和粉砂为主,向东靠近外海海域的沉积物颗粒较粗,以沙质沉积物为主,反映了长江陆源输入的影响。研究海域中部122.5-124.0°E海区沉积物分选性较差,为陆源输入的细颗粒物与砂质沉积物混合的区域。大量的泥沙输入使得长江口附近沉积速率较高,向外海方向沉积速率迅速降低。阐明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以及碳、氮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意义。不同形态的氮和磷、OC和BSi在长江口和浙闽沿岸以及研究海域东北部泥质沉积区含量较高,在靠近外海海域的砂质沉积区含量较低。近岸海域和研究海区东北部沉积物中较高的自生钙磷(ACa-P)、有机磷(OP)、OC、有机氮(ON)和BSi含量与水体叶绿素含量一致,反映了此海域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而近岸海域和研究海区东北部沉积物中较高的弱吸附性磷及铁结合态磷(LSor-P+Fe-P)、原生碎屑磷(DAP)和固定态铵(Nfix)则主要反映了长江等陆源输入的影响。另外,除了DAP以外,以上元素均与沉积物平均粒径(Mz)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了粒度对元素的控制作用。有机氮和无机磷分别是氮和磷的主要赋存形式,Nfix是氮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占TN的30.4%。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氮(Nex)以及LSor-P+Fe-P和OP的总量可分别作为生物可利用性氮、磷,其含量分别占总氮和总磷的2.8%和31.8%。与有机质相比BSi较慢的溶解速率导致柱状沉积物中ON/BSi和OC/BSi比值在沉积物上层较高,同时沉积物上层较高的ON/BSi与OC/BSi也反映了近年来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较低的溶解态磷浓度和较高的N/P营养盐比值的影响下,硅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例的减少。沉积物中δ13C、δ15N分布和OC/ON摩尔比值揭示了有机质来源的信息。有机质来源的估算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为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的混合,长江口和浙闽沿岸陆源输入有机质含量较高,向外海方向逐渐递减。通过研究沉积物中金属和生源要素的分布规律,探讨了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金属富集因子的分析表明研究海区近岸海域存在金属的富集,而在靠近外海海域金属主要来源于地壳或自然风化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营养盐输送量和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导致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相应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赤潮发生频率相对应,金属元素的变化可反映人类活动引起海洋污染的加剧。沉积速率是影响生源要素和金属元素埋藏通量的主要因素,长江口地区较高的沉积速率使得生源要素和金属元素均在长江口海域有较高的埋藏通量,向外海方向其值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