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流河水库流域典型抗生素和农药的环境赋存、风险评价和去除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m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生素和农药的频繁使用导致污染物持续进入环境,对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掌握抗生素和农药的污染水平并评价其带来的环境风险,是开展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的基础。碧流河水库是大连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涉及供水人口近400万人,其水质安全对保障当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碧流河水库流域抗生素和农药环境赋存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更缺少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的系统性风险评价研究,本论文完成了碧流河水库及其上游流域内典型抗生素和农药污染的实地调查,揭示了污染物的环境赋存特征,基于实测浓度定量分析了生态和健康风险,并针对饮用水水源中低浓度抗生素的污染特点,基于硬化活性炭纤维吸附电极设计了小型净水设备,拓展了活性炭纤维在低浓度抗生素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次开展了碧流河水库及入库河流典型抗生素和农药的污染状况调查,获得了碧流河水库流域污染物的环境赋存特征。研究区域水体中检出10种抗生素,沉积物中检出9种抗生素,周边土壤中检出5种抗生素。水体中抗生素的浓度范围在N.D.~131ng·L-1,检出浓度较高的是依诺沙星(131ng·L-1)和氟苯尼考(118ng·L-1),检出频率最高的是氟苯尼考(21.6%)。沉积物和周边土壤中抗生素的浓度范围分别在N.D.~48.2ng·g-1和N.D.~36.5ng·g-1,检出浓度最高的均为磺胺嘧啶,检出频率超过20%的抗生素有磺胺甲噁唑、林可霉素和磺胺嘧啶。研究区域内农药的检出结果为:水体中检出2种三嗪和酰胺类除草剂,沉积物中检出5种有机氯农药及三嗪和酰胺类除草剂,土壤中检出4种有机氯农药及三嗪和酰胺类除草剂;所有点位均未检出有机磷农药。水体中农药的浓度范围在N.D.~323ng·L-1,检出浓度和频率最高的均是阿特拉津(323ng·L-1,93.1%)。沉积物和周边土壤中农药的浓度范围分别为N.D.~239ng·g-1和N.D.~98.6ng·g-1,乙草胺的检出浓度最高,p,p’-DDE在沉积物(78.1%)和周边土壤(46.4%)中检出频率最高。抗生素污染趋势随季节变化明显,而农药污染的季节变化不显著。从空间分布看,抗生素和农药的污染水平与流域人口数量和农业种植分布等呈现一致性。(2)根据抗生素和农药的最大环境浓度,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定量计算了碧流河水库流域污染物通过饮水和皮肤接触等暴露途径导致的人群超额概率健康风险。暴露参数选取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中分地区、性别和年龄的细分数据,以期更加接近研究区域人群环境暴露行为的实际情况,得到更为准确的风险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通过饮水和皮肤接触途径,碧流河水库流域内抗生素的非致癌风险为10-14~10-10,农药的致癌风险为10-8~10-7,农药的非致癌风险为10-12~10-11,对成人和儿童没有不可接受的健康风险。相对于其他群体,0~5岁儿童对污染物的风险更为敏感。(3)基于美国生态毒理学数据库(ECOTOX)中的生态毒性数据分析计算了碧流河水库流域内抗生素和农药污染的生态风险商值。本研究选择藻类、水蚤和鱼类三个层级中最敏感的水生生物,以污染物的最大环境浓度计算了碧流河水库流域内抗生素和农药的生态风险商值。分析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抗生素污染总体表现为低~中等风险(∑RQ=0.002~0.2)。水体中农药残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商值远大于1,其中水库库区农药的生态风险最高(∑RQ=8.0)。沉积物中的农药残留则呈现出低~中等程度的生态风险(∑RQ=0.001~0.13),总的来看,碧流河的生态风险(∑RQ=0.13)明显高于流域内其他区域(∑RQ=0.001~0.04)。(4)针对饮用水水源低浓度抗生素污染的特点,研制了硬化成型的活性炭纤维滤芯,并实际考察了电吸附技术对低浓度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当施加-1.0V外加电压时,活性炭纤维滤芯对目标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的吸附饱和容量比开路电压条件下提高了3倍。基于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制作了处理能力为50L·h-1的小型电吸附水处理设备。该设备由PP棉粗滤(过滤精度5μm)、PP棉精滤(过滤精度1μm)、正电压电吸附、负电压电吸附等四个单元组成。该设备连续运行30小时去除效果未明显衰减,当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和甲氧苄啶的浓度在311~382ng·L-1、82.0~117ng·L-1和4.77~5.62ng·L-1范围波动时,出水抗生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6ng·L-1、8.68ng·L-1和0.259ng·L-1,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99.8%、99.9%和95.5%,证明该设备能够高效去除天然水中的低浓度抗生素污染物。本论文揭示了碧流河水库流域抗生素和农药污染的环境赋存特征、健康和生态风险,采用活性炭纤维电吸附的方法实现了天然水体中低浓度抗生素的有效去除,为活性炭纤维电吸附技术应用于抗生素污染控制领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其他文献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三大特点,可应用于增强移动宽带(eMBB)、低时延高可靠(u RLLC)、低功耗大连接(m MTC)三大场景。针对基于5G无线系统的智慧城市在网络传输中具有“海量实体虚拟化、资源分配按需化、传输控制智能化”等特点和需求,研究异构多域无线网络按需智能传输控制,实现5G无线通信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根据上述科学问题,本文对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5G无
学位
随着数字阵列技术在雷达系统的广泛应用,机载双基地极化雷达系统的工程化已具有现实基础,该系统兼顾机载双基地和极化敏感阵列的优点,可获取空、时、频以及极化等多维信息,与单基地雷达相比,在解决当前机载雷达面临的复杂电磁环境对抗、非均匀杂波抑制以及低速目标检测等方面的问题上更具优势。本文对机载双基地极化雷达系统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机载双基地极化雷达系统设计、机载双基地主副瓣有源噪声干扰抑制和有源真假目
学位
太赫兹波因其指纹谱、非电离和对水分子敏感等特性在生命科学领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太赫兹波在新鲜或经干燥处理组织中的传输和散射特性会影响太赫兹光谱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太赫兹成像的对比度。近几年,对太赫兹波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了有形波束,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相位板、轴棱锥等器件可以实现对太赫兹波相位的调控以产生太赫兹涡旋波束、贝塞尔波束等,拓展了太赫兹技术的应用。在光波段,对组织光学的研究一直是生
学位
随着高速铁路的网络化发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铁路运输组织面临着提质增效的新形势。高速铁路动车组的运用与检修作为制约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效率的关键因素,面临着动车组运力资源分布不均、动车所检修能力不足等挑战。如何制定合理高效的动车组运用与检修作业计划,支撑高速铁路运输效率提升,成为了新形势下高速铁路运输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高速铁路网络化发展为背景,以优化动车组运用与
学位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提升驾驶安全性及行车效率的关键要素,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及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及高度重视。近年来,基于车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催生了一系列的车载服务应用,涵盖了驾驶安全、交通效率提升及信息服务等不同应用类型。但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特有的特征,如节点的高速移动性、信道质量的不稳定性及服务请求的地域差异性,也给车载服务数据的高效传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考虑
学位
高密度有源阵列天线被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深空探测与监视、天基预警等领域,作为一种电磁—结构—热紧密结合的系统,机电耦合设计是必由之路。随着发射功率的不断提高,热对电磁与结构性能的影响愈发凸显,逐步成为一个主要矛盾。基于此,本文对高密度有源阵列天线的散热与机电耦合设计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包括热效应对天线电性能影响建模、液冷流道多学科非线性分析、流道的布局与拓扑设计、机电耦合热控实验等工作,具体
学位
电磁波技术,尤其是毫米波电磁领域,在跨入新世纪之后发展十分迅速,使得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在日常生活和国防科技范畴,尤其是超视距预警、电子对抗、战时自动化指挥体系以及战场动态感知等无线电应用领域,需要获得精确的电磁环境数据。对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为代表的现代通讯网络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时,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在城市微小区以及室内办公场景的电波传播特性。此外,5G毫米波通信网络频率升高、蜂窝
学位
目的:前庭系统是维持机体平衡的重要组成,是维持人类直立生物属性的重要特征,同时,前庭系统也参与空间定位、情感调节、记忆等高级感知功能。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小脑、丘脑、大脑皮层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传导通路构成了前庭系统。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都会引起前庭功能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晕、姿势失衡、前庭视觉症状,可伴随有恶心呕吐,心悸、出汗、排便感、恐惧等,严重影响患者的
学位
随着卫星制造发射成本的降低以及全球通信需求的增加,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卫星网络再次成为研究热点,一大批新兴的LEO互联网星座计划相继被提出。LEO卫星网络以其广域覆盖、不受地面自然灾害的优势,作为地面网络的补充而存在,成为弥补“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是未来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星间链路是新一代LEO卫星网络中的关键技术,通过在卫星间建立星间链路,可以提升系统容量,减小端
学位
现如今,移动通信系统对其传输数据的质量和速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代通信系统(5G)被要求要能够在有限的频谱和能量下支持更高的吞吐量。因此,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被广泛应用了。MIMO天线作为通信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安装空间的严格限制,都将被迫进行更紧凑的布局。这种情况下,互耦效应对MIMO天线系统的影响将不能被忽视。该耦合会对天线阵列的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包括天线辐射方向图的畸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