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习惯的民法渊源地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习惯到法律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文明的体现,并最终为现代社会制度化规范体系建立了深厚的积淀。在民事生活领域中,许许多多的民事习惯与制定法同时存在,并作为法律补充渊源在各国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规范意义角度讲,民事习惯是在民事生活领域经社会公众普遍遵守并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就习惯与法律的关系而言,在古代习惯是法律发展的最初表现形态,在现代习惯是法律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当代法治话语中重视民事习惯的作用、确立民事习惯的法源地位及明确民事习惯司法适用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司法实践价值。法国和德国的民法典虽然没有确立民事习惯的法源地位,但在其他民事法律文件或司法实践中,习惯通过判例制度和法官解释继续发挥作用并补充制定法的不足。瑞士民法典首次将习惯正式确立为法律的补充渊源,体现了开放与现代的民法理念,适应了现代社会的现实需求。在现代英美法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习惯法与成文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现代法律体系中没有确立民事习惯的法源地位,《物权法》、《合同法》等法律文件中也较少涉及民事习惯的规定。在我国的法治话语中,民事习惯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除了在国内少数民族和对外关系问题上,一般是轻视习惯的。由于我国没有确立民事习惯的法源地位和司法适用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面对制定法的缺陷与漏洞及衡平纠纷解决与规则之治的困境时,无法有效发挥习惯的漏洞补充和解释论证的作用。在本文的研究进路中以归纳分析、对比论证、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民事习惯的内涵、作用及民事习惯作为民法法源的必要性、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阐述,并最终在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制订中,确立民事习惯的法源地位,这将有利于树立公平正义的自治理念并促进法律适用的灵活性,为法官裁判案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除引言和结语外,本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民法渊源和民事习惯的内涵,对民事习惯在法律渊源中的地位进行阐述:民事习惯是形式渊源与间接渊源。在民事习惯与习惯法、民事习惯与制定法两组概念的区分中将民事习惯界定为在民事生活领域,经社会公众普遍遵守并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当李健吾对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实主流游离不定而找不到实际归宿之时,1931年,他靠着父执辈和亲朋好友的帮忙得以成功出国。在法国留学的两年时间里,一方面,他日夜研读福楼拜、莫里哀、司汤达等人的作品,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使他超越了普罗文学的视界;另一方面,远离了中国当时的现实环境,他不必为趋当时之势而费力追赶当时文学潮流,使他有更多时间去实践他自己的创作技巧与风格。在他留法期间完成的最重要的一个三幕剧《村长之家》,这个剧本与李健吾以前的剧作明显不同,故事情节由简单变为复杂,人物性格由单一变为多重,剧情发生的背景也不再是城市,而是“华北乡间某村镇上”,实际上就是以他的故乡安邑西曲
其他文献
首先,对初中语文及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之后,文章对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进行了思考,包括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高效地导入课堂;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高效地差异教学
从冯契《智慧说三篇》的文本中可以看到“过程”一词的频繁使用,而过程思想也存在于各个关键的理论命题中,因此本文以相关文本为基础,从过程思想的角度,重新解读和认识冯契《
本文分析了现代信用风险模型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对主要派别的代表性模型用数学语言进行了总结 ,比较分析了各模型的原理及优缺点 ,并简要介绍了各模型的实证效果。
<正>本法可有以下途径:1.按照经络循行走向转移毒气、毒势。2.利用特种工艺制成的丹药,埋入皮下,或在特定穴上发作,以毒引毒,以毒攻毒,引毒下行,引毒外泄。3.利用特种工具划
会议
买卖是市场经济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买卖合同法律制度作为买卖的法权模式,对于调节市场经济有重要作用。买卖合同风险负担制度,调节当事人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致标的
城镇化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农村人口的流出,这必然导致农村人口规模、家庭结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农村空心化、城镇拥挤化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这些将进一步引起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一直被人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现代特征,但发生在70年代的整个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危机,使人意识到这三大现代特征屯是造成现代社会心理学
核磁共振测井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能够很好地反映孔隙结构信息,而且测井信息具有纵向连续性,所以研究核磁共振T2分布与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用两
随着油田不断深入开发,综合含水逐渐上升,油井的偏磨、腐蚀等情况不断加剧。针对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油井管杆偏磨问题,结合油井作业现场资料、测试分析资料等,将造成油井偏磨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一种独特的经验。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从体制内向体制外拓展的过程,改革也由此存在着两个阶段和两种类型,而政府与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