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疗效分析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视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随之病理性近视的发生率也水涨船高,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治疗方法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视网膜激光术、眼内注气术等等,但眼底病变往往继续发展,不能逆转和控制,成为致盲的一大威胁。本研究探讨的是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疗效。
  研究内容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疗效,为控制和治疗病理性近视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因病理性近视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无黄斑裂孔、黄斑部视网膜浅脱离等严重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26例(46只眼),其中男性17例30眼,女性9例16眼,年龄8~49岁,平均(33.9±9.0)岁,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所有手术由我院同一位有经验的医生完成。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有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并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主要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眼轴、屈光度及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3、12月行全面的眼科检查。
  结果:
  1.视力:术后1个月、3个月、1年视力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眼轴:术后1月、3个月眼轴均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眼轴比较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屈光度:术后1月、3个月屈光度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屈光度比较没有明显变化(P>0.05)。
  结论:
  1.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在延缓眼轴增长、稳定视力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2.术后眼轴和屈光度进行性增长,致术后1年时虽仍较术前减小,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后巩膜加固术加固材料需放置于后极部或者后巩膜葡萄肿处,并适当加压缩短眼轴。
  第二部分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为控制和治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之间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患者21例(26眼),其中男8例11眼,女13例15眼,年龄30~61岁,平均(46.1±9.3)岁。所有手术由我院同一位有经验的医生完成。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有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并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主要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眼轴、屈光度、黄斑中心区厚度及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6、12、18及24个月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屈光度,以OCT(德国海德堡公司)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IOLMaster检查等。OCT术后与术前采用同位比较的方法。术后视力变化定义为改变≥0.2(log MAR)。
  结果:
  1.视力:末次随访时患者BCVA(Log MAR)为0.82±0.10,较术前的1.26±0.16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4,P=0.000)。
  2.眼轴:术后3个月至术后18个月眼轴均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较术前缩短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屈光度: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屈光度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术后24个月屈光度均数均大于术前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
  1.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在2年随访期内是安全有效的;
  2.术后眼轴和屈光度进行性增长,致术后1.5年至2年时虽仍较术前减小,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后巩膜加固术加固材料需放置于后巩膜葡萄肿处,并适当加压缩短眼轴。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期刊
目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与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为临床常用的眼前节测量仪器,由于不同的工作原理,因此所获得的数据亦有所不同。本研究分别在青年近视术前检查者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两组人群中比较Pentacam和AS-OCT测量的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中央角膜厚度和前房深度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9月到2017年11月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