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产业型新城区职住空间研究——以南京浦口高新片区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er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逐渐增加。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产业型新城区的迅速发展在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疏解主城区过度拥挤的产业和人口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消费主体的不确定性,使得新城区住房供给的对象无法得以控制,大多数的新城区并未向规划预期的那样成为职住平衡的综合新城区。笔者在对南京江北新城区的调研中发现,目前主要过江通道出现较为严重的双向交通拥堵局面,表明江北新城区亦存在严重的职住分离状况。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基于居住—就业视角,以南京市高新区为例,对南京浦口高新区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空间要素和人口要素的相关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产生职住分离的深层原因。  本文在对新城的建设发展、产业新城的建设发展以及职住平衡相关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理论梳理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确立了居住-就业空间总量测度、“单因子-主因子-聚类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通勤属性的职住关系量化研究分析的主要技术路线。  首先在对南京浦口高新区居住与就业空间进行问卷调研和现状统计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完成对浦口高新区居住-就业空间的总量测度。通过测度结果我们发现浦口新城区目前居住-就业总量相对均衡,然而浦口区与主城之间的交通拥堵局面确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论文从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是否存在结构性不匹配入手,选择高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泰山园区,展开对新城区职住空间结构性匹配问题的深入研究。  其次,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完成对泰山园区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的空间要素和人群要素的特征分析。  随后,以职住人群的通勤特征为切入点,分析泰山园区职住空间结构性不匹配的人群特征,利用Spss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影响新城区居住和就业空间匹配度的单因子和主因子构成,并对聚类分析得到的不同类型职住人群的通勤状况进行分析。  最后,对南京浦口高新区职住空间结构性不匹配现象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其他文献
在气候特征比较明显的地区,气候对民居和聚落的影响是非常突出明显的,这是因为小农经济时代没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不能像现在这样科学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通风、采光和保温等问题,所
我国影像部的设计及建造起步较晚、理论基础薄弱并且未成系统。这一理论匮乏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影像部的建筑设计上的遗憾。因此,根据影像部的内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寻求
本论文试图从解释学的观点出发对后现代语境下建筑作品进行解读分析。首先,描述后现代语境的概念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下建筑空间所呈现的多元的现象特征;其次,依照当代解释学的观点
学位
在过去几十年里,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体民居到村落集合的一个发展过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两级——单体建筑研究和村落形态研究,而对于村落周边空间形态、村际空间关
本文以三河回民乡聚落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选址、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结构布局、景观特色、文化特色以及聚落单体建筑的建筑风格和木刻楞的作法上做研究,得出新时代边疆聚
岳麓山自古即有“泉涧盘饶,诸峰叠翠”的美誉,但更为后世称颂的是山中的岳麓书院。“山灵虽奇,得人文而显”,岳麓书院历经数十代人苦心经营,逐渐塑造出独特的建筑格局和人文景观,故
本文缘起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将重庆市主城中心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间形体环境为着眼点,技术手法归纳为入手点,比较分析影响各中心区发展与规划的因子系统和理论依据,重点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实践,归纳了构成地下空间的三种主要空间类型元素:点、线、面,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将地下空间的开发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分析寒地城
本文以高层住宅外部空间构成与属性、景观设计概念的论述为切入点,在深入分析高层住宅外部空间景观的类型与特征、设计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始终把握高层住宅高耸而挺拔的形体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殊问题,如城中村、三元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与冲突。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它们与国外城市化的相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