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Of Horizons-A Case Study Of Gladys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lx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城》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以朴实、清丽、空灵、自然享誉中外,号称“一颗千古不灭的珠玉”。它被译成13种外文,传至40多个国度,震动中外文坛。历经80年,《边城》广为研究的英译本已有两部:一个是1947年版的由金堤和Robert Payne合译之作The Frontier City;一个是戴乃迭1981版的及2011年再版的The Border Town。笔者欲采用戴乃迭2011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伽达默尔的“视阈融合”理论,深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两度视阈融合——中的发挥及带给作品的影响。
   翻译是一个阐释对话过程,由于翻译主体与客体都镶嵌于历史中,拥有各自独立的视阈,在翻译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视阈必然会多次冲撞、融合。本文欲重点研究翻译过程中两次起决定性作用的视阈融合:1)原文本视阈与译者视阈的融合;2)第一次融合后形成的新视阈与目的语/文化视阈的融合。首先,带着偏见的译者与具有“召唤结构”的原文本相遇,不可避免地对原文本进行选择、切割与吸收,不断地把自己的视阈扩展至原文本视阈,可能产生多种阐释。其次,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把目的语/文化纳入视野的前提下,结合语境界定第一次融合产生的视阈,从而形成译文本独特的视阈。然而,译者偏见的历史性和主体性、文本的开放性使理想的视阈融合不可能,即视阈融合具有度,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原文本在异国的命运。戴乃迭的The Border Town广受英美读者好评,成功地传播了中国近代文学及文化。本文正是从视阈融合视角详尽地探讨戴乃迭的译者主体性如何在宗教、文化、格式塔意象层面把自己的视阈融入原文本视阈;以及在把第一次融合形成的新视域与目的语/文化视域融合时,戴乃迭又是如何成功地取得形式、意义的完美融合。
   通过对戴乃迭的英译本The Border Town的研究,笔者认为戴乃迭在两度视阈融合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译者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成功再现了原文本的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这使我们认识到“视阈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主体性的过程,译者主体性贯穿两度融合的始末,带给原文本后生。然而由于译者与文本各自的特性,融合必然是有度的,而且两次融合过程之间不是单向直线型而是双向循环型,二者相互作用、修正、提升、完善。并且原文本一直作用于两次融合的全过程,只是在一度融合是原文本是直接参与者,在二度融合时它是间接参与者;译文本是以原文本为基础,在译者认知与审美过程中变形融合的结果,它与原文本有着不可切割的历史渊源。但译文本在目的语/文化的功能可能不同于原文本在源语中的功能,二者同中有异、交叉互补,即译文本具有独立性,打上了译者主体性的烙印。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英语学习词典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拥有丰富的例证。例证不仅能帮助词典用户理解词汇的含义,也为用户提供了重要的编码信息。单语学习词典主要用于满足用户的编码需求。  本研究主要基于词典例证研究的两方面发展:用户视角的兴起和基于语料库的词典学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用户视角日益凸显,不断影响着词典编纂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尽管近年来有关词典用户的研究日益增多,但词典学家在研究方法和有效性方面仍未达成共识,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