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桐城文派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x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桐城文派经历了初创期、承守期和中兴期之后,进入晚清民国这一历史阶段。由于此时文派的影响大大减弱,总体创作水平也无法和此前比肩,致使文派特点以及中坚人物吴汝纶、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等人一直未受到当今学界的重视。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期桐城文派作一全面、深入的考察。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晚清民国桐城文派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员情况以及文学主张、创作实践的概貌。 第二章讨论文派中人“复归”文派态度的异同。今人论述吴汝纶在桐城文派的地位时,据其崇尚醇厚老确的风格,主张古文不宜说道说经以及重倡雅洁等观点,认为他此举意在将曾国藩创造的湘乡派复归于桐城旧轨,实则这种观点未能明了吴氏与曾氏在文论观上的师承。与其认为吴汝纶复归桐城派,不如说他是顺着湘乡派飘流,以此来挽救该派不振的局面。而真正将复归付诸行动的,则是其弟子一马二姚。马其昶曾和固守家法的吴氏之子闽生反目成仇,最根本的原因即在于对该派如何发展的认识未达一致。 第三章意在以成员的创作实践印证“复归”的观点。理论主张的不同,也导致创作实践的差异。吴汝纶之文重经世,尚恢弘;一马二姚守先正之法,且又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巨变,都不同程度强调宗法、义理,情感基调亦趋向低沉,其文具有阴柔之美。而三人古文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第四章将桐城文派置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与桐城文派关系密切的严复和林纾在翻译上取得极大的成就。关于他们是否为桐城弟子,曾有过争论。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这一争论体现了新旧两种观点的对立。而“桐城谬种”的最初由来,则和林纾与桐城派及章太炎弟子之间的关系相连。 文章力图客观地考察晚清民国桐城文派,本着理自不可同和势自不可异的原则对待已有的论断和研究成果,目的是想以自己并不成熟的观点引起当今学界重视对这一历史阶段桐城文派的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乡镇工作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如何吸纳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摆在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面前的重大课
杂传作为古代史书的重要类别,兴起于西汉末,兴盛于汉魏两晋。阮孝绪《七录》中杂传一目的设立,标志着这一“率尔而作,不在正史”的着述样式,最终争得了古代目录学中的一席之地。唐
本文第一章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与文艺语境,结合胡风的早期文艺思想考察和论述其主观概念的提出、主观概念的深化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萌芽。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这一文艺思想与他
本文以临县西首片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全面细致地记录了临县西首片方言语音系统,并对其中的一些特殊语音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  现将本文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临县西
清嘉庆年间阳城诗人、诗歌理论大家延君寿恐乡邦文献时间之久远而堙没,先将搜集到的清代当时阳邑诗人8人的诗歌进行整理辑录,起名《樊南诗钞第一集》,其名源自“阳城东有樊山樊
名物研究是古文经学家的治学方法和特色,历代不乏研究者,至清乾嘉时期达到顶峰,涌现出大批经典著作,此后则由热转冷,渐趋衰落。五十年代后,名物研究专著甚少,著名者有钱玄《三礼名物
学位
金代有两韩玉,他们分别是生活在金朝前期和后期的汉族士人。一韩玉在金初选择由金入宋(以下简称“宋韩玉”),而后仕禄于宋。一韩玉在金末选择誓死效忠金朝(以下简称“金韩玉”),却遭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大型户外真人秀《大学我来了》技术流程、制作模式的介绍,介绍了大型户外真人秀节目制作方法。探索借助云技术,打通录制现场和后期编辑
本文以《论语》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论语》全书所包含的名词的搜集与整理,考察与分析,从而达到较为清晰地展现《论语》成书阶段的词汇面貌,尤其是名词的面貌的目的。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