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厚煤层卸压开采顶煤破碎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能源需求大国,在发电供热方面煤炭是主要的能源。从煤炭的开采地域来看,最近几年华东、华北地区的煤炭开始出现萎缩,且开采深度和难度加大。随着西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快及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煤炭开采开始向西部转移。从储量上来,西部煤炭资源总量占全国的64.8%,2018年的生产产能为15.13亿万t,占全国的43.34%,因此布局西部煤炭开采是大势所趋。我国西部地区赋存有大量20m以上特厚煤层,其中大部分无法实现露天开采,国内外均没有成熟的理论与技术可借鉴,如何实现这类煤层安全高效的地下开采是一直没有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为了实现20m以上特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对特厚煤层中部卸压综放开采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十分必要,因此其上部分层煤体(顶煤)自行垮落破碎程度和范围以及能否安全高效放出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故选取西部某矿5#主采煤层为研究对象,其埋深平均为552m,倾角平均为6°,煤厚平均26m,普氏系数为1.5,属中硬煤层。采用相似模拟、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特厚煤层卸压综放开采的顶煤破碎块度、顶煤垮落破碎及运移特征、顶煤破碎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其破碎机理进行初探,以期为这一开采技术在未来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卸压综放开采顶煤破碎块度采用相似模拟技术对开采过程中顶煤块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特厚煤层卸压开采阶段与综放开采阶段顶煤的垮落破碎效果,并与相同条件特厚煤层分层综放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价特厚煤层卸压综放开采顶煤的冒放性,结果表明:卸压开采阶段,在支承压力及支架作用下,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后方顶煤块体体积越来越小,块体数量越来越多,揭示了顶煤的一次破碎效果;综放开采阶段,与卸压开采阶段相比,一定块体累计体积范围内,顶煤块体所占比例有所增大,顶煤块体数量明显增加,揭示了顶煤的二次破碎效果;特厚煤层卸压综放开采与上下分层综放开采相比,一定块体累计体积范围内,卸压开采顶煤块体块度较小,顶煤块体数量较多,说明卸压综放开采效果优于分层综放开采。(2)卸压综放开采顶煤垮落破碎及运移规律采用相似模拟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顶煤垮落破碎及支架阻力分布特征、顶煤运移特征、顶煤位移场及矢量场和顶煤应力场及裂隙场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卸压开采阶段顶煤顶板垮落空间形态呈近似梯形,支架上方台阶状顶煤悬臂梁结构的破断和失稳具有周期效应,基本顶初次来压后出现切顶压架事故,综放开采阶段顶煤短悬臂梁结构首先破碎成较小块体结构,然后破碎成散体结构,且中位顶煤的总位移大于上位顶煤,揭示了特厚煤层卸压开采顶煤的一次及二次垮落破碎运移规律及范围:卸压面回采期间,初始阶段顶煤位移场几乎为0且变化不大,移架后期上位顶煤位移>中位顶煤位移>下位顶煤位移,堆积在采空区的块体顶煤位移场与支架正上方下位顶煤位移场无明显变化,综放面回采期间,位移矢量场集中分布在综放面右上方区域,与散斑分析结果一致,揭示了顶煤位移场及矢量场演化规律;卸压面回采期间,在支架作用下下位顶煤得到明显的破坏,产生两条长约10cm的裂隙,揭示了支架顶梁载荷分布对顶煤破坏的影响规律;在横向上,随着卸压工作面的推进,煤体裂隙逐渐发育并扩展,裂隙分维值增大,煤体更加破碎。在纵向上,煤体裂隙数目明显增多,且综放工作面的顶煤分维值大于卸压工作面,确定了顶煤裂隙演化与分形之间的关系;在卸压区上位顶煤垂直应力>中位顶煤垂直应力>下位顶煤垂直应力,在采空区两侧靠近采空区位置顶煤中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揭示了顶煤中应力的分布特征。在初始开采阶段顶煤位移变化不大,在卸压面推进中期,采空区上方顶煤位移呈多次起伏峰状分布,随着卸压面的继续推进,峰状起伏次数不断增加,总体上下位顶煤位移>中位顶煤位移>上位顶煤位移,综放面推进过程中,位移重新分布,不同位置顶煤位移规律基本为下位顶煤位移>中位顶煤位移>上位顶煤位移,揭示了顶煤的位移分布特征。(3)顶煤破坏影响因素采用数值模拟和小尺度相似模拟对煤层埋深、卸压层厚度、卸压层位置等影响顶煤破碎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埋深的增加顶煤位移越来越大,揭示了埋深对卸压开采顶煤破碎程度的影响规律;上位顶煤位移随卸压层厚度的增加呈越来越大的趋势,下位顶煤和中位顶煤变形规律和上位顶煤类似,且由于卸压时错动堆积,在中位顶煤和下位顶煤中形成了大量的宏观张开裂隙,导致位移呈锯齿状分布特征,揭示了顶煤破碎效果随卸压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卸压层在位置Ⅰ处时顶煤整体破坏效果较好,即冒放性较好,卸压层在位置Ⅱ处时顶煤整体破坏效果一般,卸压层在位置Ⅲ处时顶煤整体破坏效果较差,揭示了卸压层位置对顶煤破碎效果的影响规律。随着加卸载次数的增加,顶煤裂隙条数和长度逐渐增加,可将顶煤裂隙分为竖向裂隙区和层状横向裂隙区,且顶煤裂隙分形维数随着对顶煤加卸载次数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4)卸压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采用理论分析对特厚煤层卸压开采顶煤的破碎机理进行初探,结果表明:卸压开采阶段,顶煤未受到采空区冒落的煤岩块体支撑而呈周期性破断,并以倒台阶状悬臂梁结构形态直接作用于工作面支架上方,建立了顶煤的台阶状悬臂梁结构力学模型及顶煤结构失稳的条件。综放开采阶段,建立了顶煤二次破坏的块体结构模型及顶煤破坏的力学条件;卸压面前方煤体经历了从原岩应力到轴向应力增高、围压逐渐减小的完整过程,水平应力则由三向等压的静水压力状态逐渐减小,在煤壁处降为0。综放面前方煤体同样经历了从原岩应力到轴向应力增高、围压逐渐减小的完整过程,揭示了顶煤一次破碎和二次破碎时所处的应力环境;可将顶煤由应力重新平衡后的原始状态到架后冒落这一连续渐进的破坏过程人为地分为横三区和竖二区,横三区从左到右为裂隙区、块体区和散体区,竖二区从上到下为块体区和散体区,且散体区范围小于块体区。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并不困难,但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较少,在面对这些较简单的知识点时同样会感觉到吃力,而当学生坚持着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准备好好地放松一下的时候,教师突然布置了作业,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可能对作业有好感?因此,教师需要找到一种可以让学生平和地接受作业的方法,作业设计是很好的选择。因为作业和学习是相连的,学生想要进行学习就必须接受作业,教师只要通过作业设计让作业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
数学学科是基础学科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可以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技能可以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练习作业作为数学学科中很主要的一部分,是数学教学的进一步的检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优秀的练习作业设置可以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此论文就小学数学练习作业的作用以及功用进行分析,指出了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其设置提
学位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已经从单一政府管理向国家治理转变,决定了我国政府的职能也应当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在新的治理环境下,国家审计如何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有效的国家治理,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实践向审计人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刘家义审计长在《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一文
期刊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需要聚焦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为例,谈一谈教学时要如何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度解读教材,明晰数学本质——创设生活情境,产生学习需求——动手实践探究,引导深度学习——建立图文表象,促进概念形成——立足做中思考,聚焦思维培养——回顾学习知识,内化学习方法。
使用碳管炉熔炼帘线钢72A,研究不同材质坩埚及不同成分顶渣对钢中夹杂物的影响。结果表明,MgO坩埚冶炼的帘线钢中夹杂物变形率高于ZrO2、SiO2、Al2O3坩埚。采用SiO2坩埚冶炼时,钢中夹杂物几乎不变形,其SiO2含量大于90%(质量分数,下同)。采用Al2O3坩埚,个别夹杂物Al2O3的含量达到40%左右,不适合冶炼帘线钢。钢中夹杂物成分进入较低熔点区(即不大于1 500℃的区域)的条件为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浅部矿产资源的枯竭,深部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将成为常态。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化,与浅部岩石相比,深部岩石的力学性质更加复杂,面临的工程风险也更大。砂岩是煤矿开采中最常见的岩石种类之一,研究其力学性质及渗透规律对矿产资源开采及深部空间开发利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埋深约1050 m的平煤12矿顶板砂岩以及同等应力条件下的人工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围压加卸载渗透实验
深部含瓦斯煤体物理力学行为是多相共存多场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应力环境下,煤体流变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深部煤体流变-渗流-温度耦合模型不仅是深部岩体力学的重要基础,而且为深部煤体及伴生资源开采提供理论支撑和安全保障。煤体渗透率作为多场耦合过程的中间变量,需考虑流变渗流条件下其演化规律。本论文以平煤神马集团1000m以深采煤工作面的开采条件为背景,提出了以采动应力为基础的深部煤体开采扰动因子,将A
定量可视化地确定复杂孔隙地质材料内部三维应力场的分布和演化,对解决地质、矿业、土木等工程领域中应力主导的材料内部变形、裂纹扩展、渗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天然岩体中复杂孔隙结构内部的三维应力场严重影响着煤炭开采时采动应力场的分布、石油开采中孔隙压力的变化、页岩气开采时渗透性的改善等;岩土工程中深埋隧道、硐室等地下工程的长期稳定与安全与其围岩中高应力集中形成的损伤区直接相关。从本质上讲,孔隙地质材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这条丝绸之路的开辟,无论从服装、饮食、信仰以及音乐上都对中原大陆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肃、新疆,中亚、西亚的音乐风格与中原内地的江南婉约缱绻的音乐风格以及西北苍凉辽阔的音乐风格音乐大为不同,因此在近现代的竹笛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很多优秀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