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pak填料混合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i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实验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Winpak填料的液-液单相混合过程、强化混合机理及液-液两相混合过程进行了研究。
  首先,设计并搭建了一套测量液-液混合性能的实验装置,对Winpak填料在相同密度、粘度的液-液单相混合过程中的混合性能进行测试。选择Standardk-ω湍流模型,建立了液-液单相混合过程的CFD模型,并与实验测量结果对比,模拟值与实验值的吻合效果较好,验证了CFD模型的准确性。
  其次,通过CFD模拟考察了不同物系、不同规整填料单元的混合过程,得到了相关流动混合过程的压降以及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随流量变化的规律。在相同的流体粘度条件下,随着流量的增加,Winpak填料的压降上升了227.1%,同时CoV值下降了2.8%。湍流程度的增加使混合过程的压降上升,其混合性能也有相应的提高。通过加入甘油改变内管液相粘度,随着液液单相体系中甘油质量分数的增加,液相粘度逐步提高,体系压降增加,CoV值也相应增加。液相流量为3.02m3/h时,相较于纯水体系,内管液相为60wt%甘油时,体系压降上升了42.1%,CoV值增加了44.3%。对比不同规整填料单元,Winpak填料的压降比板波纹填料平均高出了15.0%,同时CoV值平均降低了24.1%。Winpak填料内部模拟结果表明,CoV值沿流动方向逐渐下降,而CoV值急剧下降的位置与Winpak填料的开窗结构处于同一截面。分析得知,Winpak填料的开窗结构可以在更大的流动区域内增加液相的径向速度,达到强化混合过程的效果。表明Winpak填料对液-液单相混合过程具有促进作用,而Winpak填料的开窗结构是其具有强化混合效果的主要原因。
  最后,在利用所搭建的实验装置对不同规整填料单元的液-液两相混合过程进行了研究,选择煤油作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测量混合过程中Winpak填料的压降及混合后的液滴直径。采用Sauter平均直径(d32)表征混合效果。随流量的增加,Winpak填料压降呈上升趋势,d32则逐渐减小。随着分散相分率的提升,Winpak填料压降基本不发生改变,d32则有一定程度增加。对比不同规整填料单元,Winpak填料压降比板波纹填料平均高出59.6%,d32平均降低6.2%。表明Winpak填料对液-液单两相混合过程也具有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利用甲烷和二氧化碳干重整反应制备合成气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此反应可以利用甲烷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温室气体,并转化为碳氢比为1:1左右的合成气,从而更好的进行后续的费托合成等生产。以钙钛矿、硅酸盐等氧化物为代表的Ni基催化剂,由于其具有特定结构前体,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小Ni颗粒的尺寸,提高Ni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论文主要针对用于甲烷干重整反应的介孔LaAl0.25Ni
吸附法具有操作简便、高效、适应性广、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是目前解决分离净化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开发具有高的吸附能力和再生性能的吸附剂是该方法的关键。介孔氮掺杂碳材料具备大比表面积、介孔结构以及表面活性官能团,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吸附剂,但其制备过程通常存在孔结构调控复杂、需要使用模板剂等限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简单、高效的过渡金属离子催化有机小分子碳化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介孔氮掺杂碳材料,并实现了水
乙二醇(EG)是生产聚酯的重要原料,市场潜力巨大,结合我国资源禀赋,开发煤制乙二醇技术,符合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目前,煤基合成气经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制乙二醇技术已在我国遍地开花,且后续增产势头强劲。然而,其关键环节酯加氢反应铜基催化剂仍存在粗产品中乙二醇选择性较低、长时间使用易结焦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针对上述难题,本论文利用硅烷偶联剂对现有常用铜硅催化剂进行嫁接改性,探究覆盖硅羟基对
苔藓植物可以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倍半萜化合物,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倍半萜合成酶是生物合成倍半萜化合物的关键。本课题组发现一种苔藓植物长萼叶苔(Jungermannia exsertifolia)可以产生多种倍半萜化合物,并在对其转录组进行分析时,筛选到倍半萜合成酶基因MTK。本论文围绕倍半萜合成酶基因MTK进行了如下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MTK基因的的开放阅读框为1068 bp,编码355
学位
染料的广泛使用正在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多种吸附剂用于染料废水的处理。然而,吸附剂必须是低成本、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的,并且具有良好的染料吸附性能。鉴于此,本文设计以天然来源的聚合物材料―微晶纤维素(MCC)为骨架,以环氧氯丙烷(EPH)为交联剂,制得交联微晶纤维素-环氧氯丙烷复合材料(MCC-EPH);采用共沉淀法将四氧化三铁(Fe_3O_4)包覆于MCC-EPH表面,制得磁性交联
学位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直接导致全球各地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和环境的污染,因此,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生物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特异性高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研究关注,其中甲酸脱氢酶常被用来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为化学品甲酸,但是甲酸脱氢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需要外界持续供给价格昂贵的辅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因此利用太阳能这种可持续能源再生NADH驱动酶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学位
利用化学药物的抗肿瘤化疗是临床常用手段。化疗药物多为口服或静脉注射的系统给药,由于缺乏靶向性,药物利用率低且毒副作用明显。可注射的温敏水凝胶为肿瘤局部靶向给药和长效释放提供了解决思路,其中,基于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三嵌段共聚物纳米粒构建的可降解温敏水凝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PCL-PEG-PCL纳米粒存在细胞胞吞效率较低、药物释放很慢等问题,严重制约其体内抗肿瘤疗
学位
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是一种新兴的零维碳基纳米荧光材料,由于其显著的量子限域效应、边缘效应和表面状态,与其他传统荧光材料相比,显示出诸多优异的理化性质,如良好的水溶性、强荧光性能和荧光及尺寸稳定性等,同时具有优异的细胞相容性,因此在细胞成像、分析检测、药物传输、光催化及光电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及潜力。本文主要研究了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细
学位
目前,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阻碍社会健康发展,是需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光催化氧化技术以其应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成为国内外研究VOCs脱除的前沿技术。然而大部分研究者只专注提升催化剂本身的性质以及特征而忽略光催化剂的形态和载体结构形式对光催化降解VOCs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电泳沉积和壳聚糖粘结两种方法,制备出涂层形态的催化剂Bi2O3,载体选用卷制的具有波浪形立体结构的不锈钢丝网筒。
学位
超支化纳米粒构成的单分子胶束在生理环境下非常稳定,且分子结构易于设计和定制,适合于负载各种药物进行药物递送。烯烃基封端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试剂可直接通过RAFT聚合一步形成超支化纳米粒,并赋予不同的性能。本文针对肿瘤组织低pH与高谷胱甘肽浓度的特点,采用二硫键修饰的烯烃基封端的RAFT试剂制备了疏水内核含有醛基、亲水外壳为聚乙二醇的超支化纳米粒(HVE),并通过亚胺键将抗癌药物阿霉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