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胆囊病变的超声造影血流灌注特征及其定量参数,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胆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8月至2014年4月,对来我院就诊的符合以下条件之一(①胆囊息肉样病变大于1.0cm;②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不均匀增厚者;③疑似胆泥移动不明显以排除胆囊占位者)的患者进行CEUS检查,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条件,经肘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Vue微泡混悬液1.2ml(2.4ml),尾随5ml生理盐水冲管,连续动态观察不少于3min。应用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记录病灶的增强时间、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囊壁完整性、胆囊病变与周围肝实质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结果:44例经病理证实,其中胆囊癌20例,胆囊良性病变24例(胆囊息肉15例,胆囊腺瘤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6例)。(1)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胆囊病变的超声造影始增时间(恶性组14.05±3.33s,良性组17.46±3.92s,P<0.05)、消退时间(恶性组34.80±9.04s,良性组53.50±16.38s,P<0.05)、达峰—消退时间(恶性组12.75±5.42s,良性组29.25±17.71s,P<0.05)、始增—消退时间(恶性组20.75±7.21s,良性组36.04±16.59s,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达峰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恶性组22.05±5.93s,良性组24.25±5.79s,P>0.05)。(2)两组比较,胆囊病变的增强模式(不均匀增强恶性组占60.0%、12/20,良性组占20.8%、5/24,P<0.05)、晚期增强水平(低增强恶性组占85.0%、17/20,良性组占29.2%、7/24,P<0.05)、囊壁完整性(胆囊壁连续性中断恶性组占70.0%、14/20,良性组占16.7%、4/24,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早期增强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高增强恶性组占80.0%、16/20,良性组占62.5%、15/24,P>0.05)。结论:(1)超声造影能够反映胆囊良恶性病变的不同血流灌注特征,为其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2)超声造影能够明确反映胆囊癌对胆囊壁及周围肝组织的浸润程度及肝脏的转移情况。(3)部分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存在重叠,其鉴别诊断仍较困难,需做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