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风格再现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风格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翻译的焦点。原文和译文在风格方面的对等或相似是评价译作质量的重要准则之一。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过于印象化、主观化,不能有效地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因而对翻译质量的评价作用甚微。而文学文体学将重点置于系统描述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前景化特征,对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极大帮助,对翻译批评者评价译本质量也是功不可没。  利奇和肖特在《小说文体学中》提出了一种文体分析模式。这个分析模式包括: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境和句间照应这四大类。本文将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例,以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分析模式来对译本再现原著风格进行研究。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散文。作为我国经典著作之一,《浮生六记》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其中最受推崇的便是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在《浮生六记》译本中较为完美的再现了“娓语体”风格。本文受到Hazlitt和林语堂先生关于“娓语体”论述的启发,详细论述了《浮生六记》原著中的“娓语体”特征,并以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分析模式对林语堂英译本的文体风格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林译本中再现原著“娓语体”风格的前景化特征,以验证文体学模式在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是前言,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此外,对本论文的框架进行了简洁地描述;第二章对《浮生六记》林译本的研究以及对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实践与批评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重点提出本文的理论框架,阐述文体风格及其可译性,然后具体介绍Leech和Short的文学文体学思想及其文体分析四大类特征,即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语境和句间照应这四大类;第四章介绍了原著作者沈复生平及其《浮生六记》,讨论了《浮生六记》的娓语体风格及其特征,并对林语堂先生及其译作《浮生六记》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从Leech和Short的文体学分析四大特征,具体探讨娓语体风格在《浮生六记》林译本中的再现。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本文以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学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对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的文体风格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林语堂译作对原著“娓语体”风格的再现,并进一步揭示出文学文体学对文学翻译研究和批评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赵韬,字星群,号尧庐。一九七三年生,山西太原人。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师承徐利明先生。青年书法家、篆刻家,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联委员。被誉为当代最具
疏勒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面对新的形势,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弘扬忠诚、团结、奋进、创业的精神,使之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进改革、加快发
《白牙》是英国文坛新星查蒂·史密斯处女作,同时也是她最成功的作品。《白牙》被《时代》杂志囊括为全球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1923年至2005年间),并被《卫报》评选为21世纪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约翰·契弗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关注20世纪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的生活,深刻的暴露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存困境。其短篇小说尤为出色,为他赢得了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宽带的普及,VoIP 爆发性成长的市场临界点悄然来临。多位产业界人士都表达了VoIP 在将来跃居主流通讯方式,并最终取代传统固话的期许。本文将对 VoIP 的应用
绘画之于我最初的魅力是那些优美迤逦的线条、闪烁陆离的色彩和难以捉摸的光影。在一幅画作前你会发现这些因素不但相安无事,而且似乎天生就自成一体。即使是一个对绘画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即使是你不知道它在表现什么,也能感受得到这其中难以言表的和谐与神秘。你往往会被它打动,却欲言又止、无从说起。绘画之初我常常问自己是什么让这些绘画因素如同自然铸成?  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绘画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地方,通过一种直接而
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它使传统的对词汇、语句层次的探讨逐步上升到对文本的宏观方面的研究。根据这一理论,不同的文本类型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表达了语用
面对传媒生态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地市党报要以自信和创新并举的责任担当,抢占网络世界新闻舆论制高点,整合党报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建构融合化布局、交互式运营、切合地市
当前,我区各市县党委领导班子正面临着换届调整,进行新老交替的重要任务。而选用什么样的人,关键是坚持什么样的人才标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