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冠胶囊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应用及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e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危及下肢动脉血管,导致下肢跛行、静息痛、溃疡及坏疽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剧经济负担,耗费巨大的医疗资源。国内外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以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重建下肢动脉血管血运改善下肢动脉缺血症状为主流疗法,但由于目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机制仍尚未完全阐明,至今仍未有一种理想的药物或治疗方法能全面满足临床需求。
  为充分了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目前国内外中西医研究及腔内治疗现状,分别行文献综述回顾目前中西医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及治疗。基于通冠胶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应用及冠脉介入术后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理论,我们认为通冠胶囊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中可在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同时起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功效,从而起到综合治疗的可能,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预后。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通冠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梳理通冠胶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能发病机制,同时开展通冠胶囊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下肢重症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验证及探讨。
  第一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通冠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通冠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TCMSP数据库和文献挖掘方法对通冠胶囊药物化合物及靶点进行筛选;通过GeneCards及DisGeNET数据库检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通冠胶囊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及核心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其PPI网络。截取通冠胶囊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潜在靶点于DAVID网站进行KEGG及GO分析。采用R软件对将上述信号通路、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成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
  结果:
  选出通冠胶囊123个有效成分和272个预测靶点,动脉粥样硬化靶点576个;用韦恩图得到通冠胶囊和动脉粥样硬化共同靶点61个;将这些靶点输入DAVID网站进行KEGG与GO分析后得到通冠胶囊可能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22条通路。
  结论:
  通冠胶囊可能够通过作用于NR3C1、DPP4、ESR1、MAPK14、PPARG、PTGS2等61个共同靶点,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22条途径,发挥改善抑制炎症反应,调节代谢,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进程。
  第二部分通冠胶囊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
  目的:
  观察通冠胶囊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70例ASO患者均接受下肢动脉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组35例口服通冠胶囊,对照组35例未服用,观察术后患者疼痛、跛行的改善情况、下肢血运改善情况及随访1、3、6个月患者生存质量及血管再狭窄率。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术后3天、1、3个月踝臂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疼痛及跛行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过程中截肢(趾)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28)。
  结论:
  通冠胶囊联合下肢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ASO可改善术后近期踝臂指数,提高近期血管通畅率,改善患者近期静息痛及跛行症状及生存质量。
  第三部分通冠胶囊联合精准血管腔内血运重建在下肢重症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血管区域(Angiosome)理念指导下的膝下动脉精准血管腔内血运重建联合通冠胶囊在下肢重症缺血(CLI)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CLI患者167例,下肢动脉成形术(PTA)中精准建立Angiosome区域直线血流的患者纳入DR组102例,开通供应邻近Angiosome区域的血管的患者纳入IR组65例。DR及IR组再随机分为通冠胶囊治疗组及安慰剂对照组;比较DR及IR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治疗效果指标及术后6个月时的终点指标。
  结果:
  DR及IR组患者跛行距离、ABI、TBI、皮肤温度及经皮氧分压随时间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项目术后均值较术前升高;DR及IR组的治疗、对照组各项目均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各时间节点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目均值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DR对照组6个月血管通畅率、创面愈合率、保肢率均优于IR对照组(P<0.05)。DR治疗组6个月血管通畅率、创面愈合率、保肢率较其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IR治疗组6个月血管通畅率、创面愈合率、保肢率均优于其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Angiosome理念下精准腔内治疗建立病变区域直线血流可改善CLI术后患者缺血症状,联合通冠胶囊的应用可进一步改善术后患者缺血症状,提高跛行距离、ABI、TBI、皮肤温度及经皮氧分压水平;可在未能获得直线血运重建的CLI患者中提高术后靶血管通畅率、溃疡愈合率及保肢率。
其他文献
学位
施肥是现代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化肥施用量以每年3.44%的速度增长,目前已成为化肥总量和单位面积用量最高的国家,长期大量的化肥施用、肥料结构的不合理、肥料区域分配的不平衡导致了肥料利用率低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酸化加剧。减少化肥施用量在提高肥效利用率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有着极大的研究潜力,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莴笋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广泛栽培和食用的蔬菜之一
学位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一种生物类杀虫剂,主要依靠菌体、芽孢及菌体产生的伴孢晶体等活性物质起杀虫作用,对鳞翅目、双翅目及鞘翅目害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其抗紫外能力以及抗热处理能力较差,在生产及施用过程中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活。因此,保证Bt制剂的贮藏稳定性和抗逆性,充分发挥杀虫作用、延长田间宿存能力,是Bt应用中的重要课题,其中通过制备微胶囊
环金属铱(Ⅲ)配合物具有荧光寿命长,斯托克斯位移大,细胞毒性低,合成步骤简单,以及在可见光区域内可调的激发和发射波长等优点,因而受到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利用新型双核铱(Ⅲ)配合物-1以及核酸外切酶Ⅲ辅助的等温剪切和循环放大策略,分别构建了荧光传感平台和均相电化学传感平台,实现了对农药残留和蛋白质的简单、快速、高灵敏的检测.  基于新型双核铱(Ⅲ)配合物-1以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作为信号
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通过空气、水和农事作业传播,是蔬菜、水果种植上最为常见的一类低温高湿型病害。具有广谱的侵染性,可侵染400多种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致病过程中,病原菌会分泌许多效应蛋白,这些效应蛋白在病原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外泌蛋白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经典外泌蛋白,非经典外泌蛋白研究较少,而生物信息数
基于生物燃料电池(BFC)的自供能生物传感器具有无需外部电源设备、易于微型化、抗干扰能力强的独特优势,已被广泛关注。光电化学(PEC)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光照条件下,具有产生电子和空穴的能力,得到了设计者们的青睐。本文是巧妙地将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与PEC相结合设计的自供能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平台分别实现了有机磷农药(OPs)及癌症标记物MicroRNA的超灵敏检测。  构建了一种新颖的基
为研究饲粮NDF/淀粉比值对荷斯坦公牛育肥性能、瘤胃发酵和甲烷排放的影响,为肉牛饲粮碳水化合物高效利用、开展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从以下两部分研究:  试验一: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饲粮NDF/淀粉比值对瘤胃甲烷产气量和发酵参数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饲粮NDF/淀粉比值对瘤胃甲烷产气量和发酵参数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饲粮NDF/淀粉比值分别为0.8、0.9、1.0、1.
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期荷斯坦奶牛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甘露寡糖对围产后期奶牛营养物质消化率、产奶量、乳成分、瘤胃发酵及其初乳的影响。选取胎次、体型、遗传因素、上一泌乳周期泌乳峰值及预产日期相近的围产前期荷斯坦奶牛60头,按照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组,每组15头,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低、中、高剂量组(L、M、H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15g/头/d甘露寡糖。预试期10d,正试期从试验牛
学位
该课题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相关研究,在导师王新志教授的指导下,就通腑化痰法对全脑缺血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浆血栓素B(TXB)、6-酮-前列腺素(6-Keto-PGF)的含量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通腑化痰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该实验研究证实:①通腑化痰法可提高SOD活性,降低MDA的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从
目的:  本研究课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运用右归丸汤剂治疗前、后及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进行非靶向性代谢组学研究,通过分析对比甲减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志愿者间代谢谱的差异,筛选并鉴定与甲减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解释其涉及的代谢通路,以探究甲减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新途径以及温肾阳法治疗甲减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