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化石能源的危机和可持续的理念时刻督促着人们对于新型清洁能源的探索。氢能是一种典型的清洁二次能源,一直被人们重点关注。电催化全解水是各种制备氢气的方法中最理想的选择之一。近些年,电催化产氢得到了广泛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非贵金属化合物材料。它们在电解水中表现出较优异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但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负载量小、在大电流下易脱落等。为此,研究者们发现通过引入多孔基底并利用原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能源的危机和可持续的理念时刻督促着人们对于新型清洁能源的探索。氢能是一种典型的清洁二次能源,一直被人们重点关注。电催化全解水是各种制备氢气的方法中最理想的选择之一。近些年,电催化产氢得到了广泛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非贵金属化合物材料。它们在电解水中表现出较优异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但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负载量小、在大电流下易脱落等。为此,研究者们发现通过引入多孔基底并利用原位生长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导电剂和粘结剂的使用,还可以增大负载量和活性表面积,从而得到高性能的析氢三维自支撑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紫花苜蓿的耐盐性,本文构建了一个稳定的紫花苜蓿耐盐碱能力实验评估体系,对紫花苜蓿多个品种进行耐盐性评价,筛选出耐盐品种和敏盐品种,并对其耐盐碱机制做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对30份不同品种苜蓿种子萌发期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根据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结果分为耐盐、中度耐盐和敏盐三类。其中中苜1号耐盐性最强,陇东苜蓿耐盐性最弱。从材料库中选取4个耐盐品种(中苜1号、皇后苜蓿、龙牧806、
紫花苜蓿生态适应性广泛,具有较强的生物固氮、土壤改良、固土护坡以及植被修复能力,饲草产量高,各种家畜喜食,是奶牛养殖及草地畜牧业生产中重要的优质蛋白饲草。本文选用6份国内外紫花苜蓿种质为材料,在5年生长期内,对其生物学特性、饲草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等性状进行鉴定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生长年限间与不同刈割强度下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综合评价试验材料的生产性能,为苜蓿优质高效种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或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过度、无序采挖,野生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inn.)数量急剧下降,临近濒危。目前对不同地区野生罗布麻的药用价值的差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对5个不同地区的罗布麻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其中3个地理距离跨度极大的罗布麻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罗布麻的种质资源鉴定和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罗布麻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
老芒麦隶属禾本科披碱草属,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利用的多年生优良栽培牧草,种子具后熟,常因贮存条件不适而老化。本研究以“农牧”、“康巴”、“麦洼”、“同德”、“川草1号”、“阿坝”6个老芒麦育成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温高湿法处理种子,通过老化处理后种子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以及农牧老芒麦老化种子转录组分析,探讨种子响应老化的相关生理和分子机制,为老芒麦种子生产、贮藏以及新种质创制提供依据。主要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是一种多年生野生豆科植物,具有很强的耐盐碱、耐瘠薄和抗风耐旱特性,是一种适应于在荒漠地区生长的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野生药用植物。在干旱荒漠地区,人工种植苦豆子,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干旱荒漠地区恢复生态的理想栽培种植植物。随着苦豆子的价值逐渐被发掘,苦豆子市场需求量急速增加,野生苦豆子资源大量减少。
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豆科车轴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世界各地广泛用作优质牧草、绿肥植物、水土保持植物和药用植物。以蒙农1号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cv.Me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对不同表型变异类型红三叶的特征特性、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以期为进一步选育不同利用
2003年《政府采购法》明确将高校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采购纳入到政府采购范畴。2019年《政府投资条例》明确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造价相关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之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工程造价管控的文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资金支持力度,由于高校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存在非营利性、资金来源公共性、投资金额大、协调工作量大等特点,在建设的各个阶段存在一系列造价问
本文以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阳离子型季铵盐N,N,N-((2-羟基苯-1,3,5-三基)三(亚甲基))三(4-氯-2-羟基-N,N-二甲基丁烷-1-胺)(EDP)。以丙烯酸和氯化亚砜为原料对DMP30进行改性,制备出具有双键结构的阳离子型季铵盐N,N,N-((2-甲基丙烯酸苯基酯-1,3,5-三基)三(亚甲基))三(4-氯-2-羟基-N,N-二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