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至今,我们的生活和语言中遍布着各式各样的隐喻,如汉语的“手足”一词常用于喻指兄弟或情同兄弟的感情,而关于隐喻的研究早从公元前便已开始。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对于隐喻在修辞学和诗学中的表现和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只有极具智慧的人才能通过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创作出优美的隐喻。然而,近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彻底改变了隐喻研究的传统局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局限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法,更是人类建构和表达抽象思维的一种主要手段,覆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Lakoff和Johnson在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实现就是从始源域(dominio fuente)到目标域(dominio meta)的结构映射,人类借此将抽象的概念和事物具体化。在本文中,基于该理论,我们对汉语和西班牙语的人体隐喻系统进行了深入考察,选取《现代汉语词典》、《汉西大词典》等五本单语和双语词典作为主要的语料库,辅以生活、文学方面的语例,运用对比研究法,对汉西二语的“头/脑”、“脸/面”、“眼/目”、“嘴/口”和“脚/足”的身体隐喻展开了细致深入的对比研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东汉)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两门语言的使用群体都根据自身经验和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形成了大量的相关人体隐喻语汇。而在对它们的构成分布、工作机制、使用特点、使用频率进行描述、解释、对比分析以后,我们得出了两者在人体隐喻系统上的相似性比差异性更为显著的结论,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大部分身体隐喻均基于始源域与目标域间的外观、形状、功能、位置等方面的相似性完成隐射,同时,由于在汉西二语的人体隐喻形成过程中,认知方式、语言特点、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文化背景、历史典故、思维定势等因素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与影响,也造成了二者在隐喻映射的概念域、优势分布和隐喻生成方式上表现出一定差异。最后,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对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身体隐喻西班牙语翻译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应根据具体身体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对应情况应用归化、异化或两者结合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