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面临严重的气动加热,由于发汗冷却热防护方案具有可重复使用且维持飞行器气动外形的优越性,逐渐成为高超声速领域关注的焦点。在发汗冷却热防护系统中,发汗冷却材料作为冷却剂传输与换热的载体,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发汗冷却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目前,发汗冷却系统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由于发汗冷却材料密度高,易氧化和孔隙结构不均匀等缺点导致的发汗冷却系统质量大,可靠性低。针对此问题,本文开展了对密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极端环境下复合材料复杂结构/防热一体化引起的多场耦合机理及其分析方法研究(1177204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面临严重的气动加热,由于发汗冷却热防护方案具有可重复使用且维持飞行器气动外形的优越性,逐渐成为高超声速领域关注的焦点。在发汗冷却热防护系统中,发汗冷却材料作为冷却剂传输与换热的载体,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发汗冷却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目前,发汗冷却系统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由于发汗冷却材料密度高,易氧化和孔隙结构不均匀等缺点导致的发汗冷却系统质量大,可靠性低。针对此问题,本文开展了对密度低,耐高温,抗氧化,孔径分布均匀,渗透性能好等优越性能的碳化硅基发汗冷却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表征的研究。为了探究碳化硅基多孔陶瓷微观的渗透机理与宏观的发汗冷却性能,分别研制了一套可用高能X射线进行原位成像的压缩渗透装置和氧乙炔发汗冷却测试平台。借助上海光源同步辐射X射线和研发的压缩渗透装置可以对多孔陶瓷在受压和渗透作用下进行成像试验。同时,基于研制的氧乙炔火焰产生高温热流的发汗冷却测试平台,可以为多孔陶瓷发汗冷却性能试验提供支撑。通过测试设备的研制,完善了发汗冷却材料的性能评估体系。针对目前发汗冷却材料存在密度高、易氧化和孔隙结构不均匀的问题,通过对多孔陶瓷制备技术的优化,研制出可用于发汗冷却的碳化硅基多孔陶瓷。首先通过对碳化硅颗粒的表面改性提高了颗粒在二甲苯有机溶液中的分散性;随后通过聚氨酯发泡工艺,对传统的发泡法和有机模板浸渍法进行优化,获得孔隙分布较为均匀,密度较低的碳化硅基多孔陶瓷。为了进一步提高碳化硅基多孔陶瓷孔径分布的均匀性,基于碳纤维在压缩环境下不密实的原理,提出了研磨-模压-烧结工艺并对其进行了改进。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复配使用分别占碳化硅含量1%和4%的分散剂7096与分散剂6041时,碳化硅颗粒在二甲苯有机溶液中可以达到良好的分散效果。(2)在聚氨酯发泡工艺中,聚氨酯含量为40%,自结皮型与高回弹型聚氨酯的比例是3:1,以及短切碳纤维的含量为碳化硅含量的6.25‰时,获得低密度、孔隙分布均匀的多孔陶瓷。(3)通过提出并改进的研磨-模压-烧结工艺,克服了聚氨酯发泡工艺中孔隙连通处大小、方向及数量不可控的缺点,并能够对多孔陶瓷内部孔隙大小实现精确控制。为了评估研制的碳化硅基多孔陶瓷作为发汗冷却材料的性能及实现多孔陶瓷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对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基本物理及力学性能、压缩渗透机理和在高热流环境下的发汗冷却性能进行表征与评价。研究了不同制备工艺对多孔陶瓷的密度、压缩强度、渗透性和导热性能的影响。基于热力仿真数据,建立了发汗冷却材料压缩渗透机理的表征方法,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试验揭示了碳化硅基多孔陶瓷的渗透机制及在受压和渗透作用下材料内部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利用研制的氧乙炔发汗冷却测试平台发现了水的重力是发汗冷却材料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碳纤维含量、模压压力,聚碳硅烷溶液和硅溶胶溶液分别浸渍不同碳化硅微粉和碳纤维粉末比例下多孔陶瓷工艺对其密度、抗压强度、渗透性和导热系数有明显的影响。(2)通过对研磨-模压-烧结制备工艺的优化改进,进一步降低了多孔陶瓷的密度,并提高了陶瓷表面的润湿能力。(3)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试验及对多孔陶瓷三维重构分析,验证了未受荷载作用时孔隙在厚度方向上分布比较均匀(10.7%~15.1%);多孔陶瓷的渗透性随外界荷载增加呈现先减小再逐渐增加的趋势,此趋势与孔隙结构的变化趋势一致;渗流模拟中的流线能够反映流体的渗透机制,在孔隙较大区域,渗流速度较慢,反之,流体流速较快。流线集中的区域,孔隙也较为集中。(4)在氧乙炔发汗冷却测试过程中,三种工艺制备的多孔陶瓷表面温度和背面温度都可以在测试环境中保持稳定,满足发汗冷却的需求;由于受到冷却水重力影响,在陶瓷样品表面上下部分的温度有较大差别,并且随热流的提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为了更为准确地模拟空天飞行环境,对聚氨酯发泡工艺制备的多孔陶瓷通过电弧风洞进行发汗冷却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陶瓷能够充当发汗冷却的多孔媒介,实现好的发汗冷却效果,试验后陶瓷表面无破坏,成功通过了发汗冷却试验。
其他文献
随着列车运量和轴重的提高,我国重载铁路钢轨、车轮的磨耗和伤损产生速度不断加快。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工务维修养护工作量、车辆维修的车轮镟修量,还时刻威胁着铁路的行车安全、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开展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和防控措施的研究,对改善轮轨接触关系、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重载铁路钢轨伤损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轮轨蠕滑机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出发,结合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方法和大量的现场
交通道路环境感知是自动驾驶、先进辅助驾驶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是后续车辆控制和决策的基础。精确、快速地感知交通场景可以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相比,视觉传感器具有信息量大、成本低等优势。另外,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硬件性能的大幅度提升,基于视觉的环境感知技术被广泛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然而,现实道路交通环境复杂多样,车辆、行人等目标差异较大。而且,视觉传感器容易受到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极大促进了新一代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的发展。预约公交作为一种线路灵活、直达便捷、舒适度高的需求响应服务,可以满足多层次公交出行需求。本文通过对预约公交潜在需求、线路、路径以及考虑多服务水平和无人驾驶技术的预约公交服务等方面的优化研究,旨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预约公交潜在需求分析问题,提出基于公交智能卡数据(Sma
作为公共场所社会活动的主体,行人的安全问题是社会安全管理和智能安防建设的研究重点与热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现已覆盖客运站点的重要区域,为监控中心提供清晰的视频资源,成为实时监控、异常预警和事后查证的重要依据。现行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内容分析手段主要依靠人工观测。随着视频采集点数量的增多、监控强度的提升,客运站点监控视频的人为解读与决策容易出现纰漏和失误,难以应对潜在的众多突发异
多排桩作为一种有效的波屏障,在环境减隔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考虑多排桩的周期特征,引入固体物理学中的周期理论研究排桩屏障的减振特性,却是近十多年的事。目前,关于周期波屏障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相土,对饱和土中周期波屏障的研究则很有限。而且,这些研究通常采用实频散分析方法,也忽略了材料的粘性。同时,为了简化分析,未考虑移动荷载特征对周期屏障减隔振性能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发现,材料粘性、移动荷载的频
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比模量高、比强度高、抗疲劳等优异性能,为解决轨道车辆轻量化问题提供了绝佳的选择。复合材料连接部位纤维不连续,应力集中问题凸显,损伤模式相互关联,是结构薄弱和失效容易发生的区域。对此区域进行失效模式和失效规律研究以及承载力和寿命分析对整体结构的评价至关重要。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常用的搭接接头由于偏心加载存在端部弯曲效应,对结构承载力产生不利影响。虽然T7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车辆
高速铁路作为大运量、高时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运输方式,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全局性支撑作用。可靠的车地移动通信系统是列车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为高速列车提供移动通信业务支持。随着铁路移动通信新型业务需求不断涌现,如旅客宽带接入业务、列车多媒体调度、铁路物联网等新业务应用应运而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需求和频谱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如何
无砟轨道是我国高速铁路主要的轨道形式,其最长服役时间已超10年。现场建设、运营经验表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层间损伤问题突出,已成为影响轨道结构安全服役的薄弱环节。通过对层间损伤病害的调研可知,无砟轨道层间损伤的工程表征和发生机理较为复杂,既可能在结构浇筑后的早龄期就出现离缝问题,也会因经受温度、列车等长期循环荷载逐渐劣化开裂,其本质是随时间进程发生发展的经时损伤问题。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无砟轨道层间
监控视频数据在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面对其爆炸式的增长,如何实现有效信息提取与冗余信息去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视频浓缩技术试图通过提取监控视频中的管道(即目标运动形成的轨迹)并沿时间轴重新排列,最大化运动目标的信息保留率和最大化背景信息的约减率,以解决上述问题。一个完整的视频浓缩流程,包含前景提取、管道构造、管道重排与管道缝合等关键步骤。然而,上述流程主要存在着四个待
新型城镇化重塑了城市空间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城市居民日常交通出行。不仅如此,在其推动下,新的移民不断流向城市,流动范围扩大、流动过程复杂,城际出行行为模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多年来,道路客运凭借灵活、廉价等优势承接着为新型城镇化衍生的交通需求提供运输服务的任务。但随着高铁和私人轿车的快速发展,道路客运面临着多重冲击。因此探索道路客运高质量转型发展是构建健康、高效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基本要求,而研究旅客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