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来源 :塔里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ple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里坤盐湖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高原湖泊,也是巴里坤县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湖内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巴里坤盐湖不断萎缩,湖区小气候干燥,甚至出现季节性的部分湖面干涸,湖面缩小及水质恶化已经成为新疆哈密地区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资源现状,探讨巴里坤盐湖近三十年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特征,2020年至2021年期间,本研究分别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和2021年8月对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进行了3次采样,共设立4个采样区域,每个采样区随机设3个采样点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基于传统形态学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统计分析了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的群落物种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和常见种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比较了两种鉴定方法在浮游生物群落组成方面的差异,探究了基于形态学鉴定的群落结构同文献记载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物种组成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基于形态学鉴定的三次采样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62属,浮游动物(除卤虫外)3门30属40种。种类组成上浮游植物以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浮游植物全年优势种均属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浮游动物全年优势种为表壳虫(Arcella sp.)和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9.34×10~4 ind./L,平均生物量为1.97mg/L;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46.45 ind./L,平均生物量为0.51 mg/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22~3.509,浮游动物为0~2.919。从群落结构来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差异,5月采样期浮游生物种类多而密度和生物量较低,西湖入水口和湖中心物种数均高于其它两个采样区,盐度波动和水温变化是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高通量测序对采自2021年8月样品中的全部浮游生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基于16S r RNA的高通量测序共注释物种38门538属136种,其中367(40.55%)个分类单元无法注释到属水平,1510(91.74%)个分类单元无法注释到种水平;基于18S r RNA的高通量测序共注释到18门59属23种,其中24(28.92%)个分类单元无法注释到属水平,101(81.45%)个分类单元无法注释到种水平。原核生物以耐盐的动性球菌(Planococcus)相对丰度最高;真核生物除卤虫(Artemia)外,以维希尼克氏酵母属(Vishniaco)相对丰度最高。总体来看,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以超微型(≤5μm)生物为主,且在种水平物种注释效果较差。基于传统形态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巴里坤盐湖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进行鉴定,两种鉴定方法共鉴定浮游生物10门110属,共有鉴定7门14属。蓝藻门形态学鉴定的大部分物种(66.67%)可以通过16S测序鉴定出来,而16S测序的大部分物种(89.66%)无法通过形态学鉴定出来;除蓝藻外形态学鉴定的大部分浮游生物物种(85.96%)无法通过18S测序获得,而18S测序36.36%的物种可以通过形态学鉴定出来。两种鉴定方法在物种组成上相关性较差,可能与引物的偏好性、标记基因的选择以及数据库的不健全有关。基于传统形态学鉴定的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同上世纪九十年代文献记述的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比较可知,近30年来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物种组成上,硅藻门种类占比上升而绿藻门和蓝藻门比例降低,浮游生物密度显著降低(P=0.049),生物量有所增加(P=0.101)。相比1990s,本次调查浮游动物出现个体较大型的枝角类和桡足类,这与尕海、锡林郭勒盟以及西藏阿里地区的盐湖文献报道一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环境因子的改变可能是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传统形态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可了解盐湖资源现状,有利于挑选浮游生物经济物种,实现盐湖资源高效利用,为盐湖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资料;基于两种鉴定方法的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的比较研究,对今后浮游生物研究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农田盐渍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而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动物粪便也逐渐增多,大多数粪肥施用于土壤中从而改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因此土壤中重金属和抗生素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目前对盐渍土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研究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新疆南疆盐渍化农田土壤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和迁移试验/模型分别考察了两种不同来源生物炭(猪粪生物炭(PMBC,Pig ma
学位
为了明确播期和施氮量对无膜棉生长生理、土壤氮素动态与利用、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以‘中619’为供试材料,采用播期、施氮量两因素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其中播期范围设置为4月17日~5月6日,按照码值计算分别为4月17日(用S1表示)、4月25日(用S2表示)、4月30日(用S3表示)和5月6日(用S4表示);施纯氮量范围设置为75~525 kg/hm~2,按照码值计算,分别为N1:75 kg/hm
学位
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传统研究方法中,以产量及基本农艺性状作为改良技术的依据过于单一,难以对棉花群体结构的主要特性进行分析。为探究不同密度与行距差异对棉花生长发育、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株型紧凑的CCRI 641棉花为供试材料,采用76 cm等行(SP)与(66 cm+10 cm)宽窄行(DP)种植模式,设置三个处理,种植密度分别为Ⅰ低密度12万株/hm
学位
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ditis)是一种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致病菌,许多年来人们都将抗菌素治疗作为沙门菌病防治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对抗菌素的滥用情况逐渐加重,沙门菌在药物选择下产生的抗菌素抗性基因(ARGs)被认为是当下对畜牧业及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携带大量ARGs沙门菌的流行,会在多个地区成为机会性病原体,由此引起的食品公共安全问题尤为严重,为了最大化降低由此造成的
学位
为明确鲜食枣适宜的采收期,本研究以妈妈枣、苹果枣、HN-1、蜂蜜罐为试验材料,对4个鲜食枣品种成熟后期枣果实品质进行评价筛选,并选择点红期、半红期、全红期3种不同成熟时期的枣果实进行了室温下及低温贮藏期间品质比较分析试验。主要研究结果:(1)随着果实成熟,4个鲜食枣品种果实硬度、维生素C、类黄酮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前降低后上升的趋势,淀粉、总酚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对4个鲜食枣品种成熟
学位
根系的生长和地上部分的生长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根的生长高峰期过去,枝的生长高峰期出现,反之,枝条生长缓慢,则根系的生长高峰期出现,两者彼此交替。本文以10年生骏枣和灰枣树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骏枣和灰枣根系与地上枝条等器官、环境三者之间的生长关系,使用植物根系监测系统监测根系的动态生长状况,同时研究地上部分枝条、花果各时期的生长指标与根系生长的相互关系,生长重叠期和交替期,探究地下与地上部之间相互竞
学位
以库尔勒香梨杂交后代17个初选优良单株和1个库尔勒香梨大果芽变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物候期、植物学形态特征、果实性状等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筛选库尔勒香梨杂交后代优系,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并对库尔勒香梨芽变单株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细胞学、倍数性,为芽变选种提供材料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阿拉尔地区栽培的库尔勒香梨杂交后代17个初选优系的物候期存在差异,初花期4月2日~9日,末花期4月13日
学位
家蚕Bombyx mori起源于中国,对丝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家蚕肠道的消化与吸收对蚕茧与吐丝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家蚕肠道微生物及消化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对家蚕的肠道进行了高通量测序,明确了家蚕肠道菌群种类组成;对新疆和田的家蚕肠道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16S rDNA分子鉴定,得到部分优势菌株;探究家蚕肠道中的14株肠球菌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筛选培养基研究不同肠球菌产酶活性。主要研
学位
阿克苏地区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角落,天气干燥,日照条件好,合适大规模栽种棉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棉花连年耕作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改变,也使棉花种植成本增加。木醋液是生物质原料热裂解得到的液体产物,无毒无污染、制备成本低,并且具有有效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的特点。为了改良南疆地区土壤性能,提高棉花产量,降低种植成本,本研究以南疆地区棉花为研究对象,在严格控
学位
2020年我国已经带领人民完成全面脱贫的工作任务,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并没有终点,“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的收入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并且党和国家政府更是将农户增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农户的自我发展意识不足,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地区农户“返贫”的危险大大增加,而农户的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