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O2纳米线微球的合成及其作为细胞载体的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1072298534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球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可流动性等特点,是常用的可注射型细胞载体之一。传统的合成微球表面多是致密结构或者多孔结构,不能很好地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纤维结构,增强细胞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纳米线不仅可以很好地靶向运输载体,还能够传递生物信息。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无机材料,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在载体材料方面有较大应用前景。丝素蛋白是一种常见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液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等特点,普遍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研究拟通过简单的水热法首先合成一种具有多级结构的TiO2纳米线微球,然后以丝素蛋白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合成了丝素蛋白/TiO2纳米线复合微球,并评价了丝素改性前后TiO2纳米线微球的生物相容性,初步研究了其作为细胞载体的应用。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TiO2纳米线的制备及其表征以钛酸异丙酯为钛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TiO2纳米颗粒,然后利用碱性水热法在Na OH溶液中处理TiO2纳米颗粒,制备TiO2纳米线。利用SEM、TEM、XRD、FT-IR等仪器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O2纳米颗粒经碱性水热处理后转变为直径约为10-20 nm的纳米线。(2)多级结构TiO2纳米线微球的制备及其表征首先以明胶、TiO2纳米颗粒等为原料,通过乳化法制备了明胶/TiO2纳米颗粒复合微球,经高温煅烧制得TiO2纳米颗粒微球。随后将TiO2纳米颗粒微球在Na OH溶液中水热反应制得TiO2纳米线微球。利用SEM、XRD、FT-IR等仪器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经过形貌分析与元素分析可知,TiO2纳米线微球呈现球状多级结构,直径约为550μm;表面由许多纳米线组成,直径约为10-20 nm。TiO2纳米线微球主要由C、O、Ti三种元素组成,主要成分为金红石相和锐钛矿相。(3)TiO2纳米线微球的表面改性及生物相容性评价将TiO2纳米线微球浸泡在丝素/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制得丝素/TiO2纳米线复合微球。然后将TiO2纳米颗粒微球、TiO2纳米线微球、丝素/TiO2纳米线复合微球分别与L929细胞进行共培养,利用MTT法和活/死细胞染色法对细胞的活性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并利用SEM表征观察细胞在不同微球上的黏附形态,评价所制备微球的生物相容性。结果发现,与TiO2纳米颗粒微球相比,TiO2纳米线微球上黏附的细胞数量增加。而经过丝素表面改性后,TiO2纳米线微球上黏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铺展状况良好。表明TiO2纳米线微球和丝素/TiO2纳米线复合微球均可以作为细胞载体再生材料,且丝素蛋白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促进细胞的黏附与增殖。
其他文献
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促使能源结构的变革,在该变革过程中,地热能以其蕴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单位成本低及可再生的特点脱颖而出,将有可能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建造人工热储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三大类:水力压裂、热激发、化学激发。花岗岩作为地热资源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热冲击、化学激发过程中岩石会发生破裂,导致其微观孔隙裂隙的萌生,扩展和演化,这一过程导致了其宏观力学性能的降低,但大大改善了花
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经常造成井下水仓水位超限,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较大干扰,甚至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井下水仓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目前存在有信息传输方式单一,水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缺点,影响着煤矿井下水位的安全测控。为进一步完善煤矿井下水位测控方式,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传输协议,具备较强数据交互能力的井下水位测控系统,实现了水位信息的数字化测控,提升了矿井水位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能源供不应求的现象与日俱增,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化转型。我国低变质煤层储量丰富,针对低变质煤层开采难度大、利用价值低等特点,太原理工大学赵阳升院士团队提出了原位注热蒸汽开采理论,以山西能源转型为背景,基于原位改性理论,本文以低变质煤中长焰煤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液氮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精细显微CT扫描及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温度过热水蒸汽热解长焰煤的孔裂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到以
注浆法是控制围岩变形,提高围岩稳定性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目前注浆加固工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注浆工程的隐蔽性,注浆理论的发展则远远滞后于工程实践,注浆工程尤其是裂隙注浆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浆液在裂隙中最终扩散距离以及注浆对岩体结构的影响难以查明;注浆参数的确定、注浆工程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施工经验,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注浆理论的发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无地下水影
我国中西部许多矿井中分布有大量的柱式采空区,形成了空间上密集分布的遗留群柱。在邻近蹬空煤层的上行采动影响下,柱式采空区某一区域遗留煤柱的承载性能会逐渐降低,发生由表及里地破裂,可能引发遗留群柱局部或大面积链式失稳,破坏层间岩层及蹬空遗煤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上行开采的安全性。现有研究并未揭示上行采动影响对柱式采空区遗留群柱体系稳定性的动态扰动机理,这是保障安全开采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因
综放开采具有回采成本低、地质条件变化适应性强,高产高效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围绕此项开采技术开展了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在顶煤放出率与工序设备的配合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究。首先,存在采出率相对较低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破碎后顶煤在支架上方的流动及放出规律,基于此规律指导放煤工艺的选取、放煤终止原则的确定,以尽可能的提高工作面回收率、降低含矸率;其次,
利用矸石骨料胶结充填材料进行煤矿结构充填开采时,充填体作为主要的支撑构件,其稳定性(包括开采过程中的短期稳定性和开采后的长期稳定性)决定了采空区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充填体在上覆岩层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损伤及失稳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蠕变变形贯穿整个结构充填开采过程,在采煤工作面向前逐步推进过程中,顶板下沉产生的荷载分级施加到充填体上产生短期蠕变变形,开采完成后,充填体在上覆顶板恒定荷载作用下的长期
在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核废料深埋储存、热力破岩等关键工程中,岩石在温度场的作用下产生热损伤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当温度剧烈变化时,引起的热冲击破裂往往会对干热岩井筒、核废料处置库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而合理运用这一现象也可以提高热力破岩以及干热岩储层增渗改造的效率。热冲击应力是由热冲击过程中剧烈变化的温度梯度导致的,因此从传热学角度对热冲击破裂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实现对热冲击损伤的表征,对上述工程实
近年来,选煤厂作为煤炭行业的重要环节,在不断的加快智能化建设的步伐,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煤泥浮选作为煤炭分选的重要工艺环节,长时间以来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其工艺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势在必行。在浮选生产过程中,浮选尾煤灰分作为重要的生产指标,对实现浮选过程闭环优化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时间以来,缺乏有效的灰分在线检测技术,这已经成为了限制浮选工艺智能化发展的重要
二氧化钛(TiO2)纳米线是一种典型的纳米无机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光催化活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广泛用于工业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基质辅助水热法因操作简单、产物结构易于调控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TiO2纳米线合成方法。传统的基质材料主要包括FTO玻璃及钛片,然而所制备的TiO2纳米线与基质材料之间的界面作用力往往较弱,导致TiO2纳米线易于从基质材料表面脱落,形态与结构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