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姜是姜科植物姜根茎的干燥品,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种,产于四川者质优。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干姜味辛,性温热,入脾、胃、肾、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除痹,温肺化饮,燥湿消痰,止利,止呕,止咳逆,止血疗伤的功效,可用于胃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咳喘,风寒湿痹和出血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干姜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均有作用,还可降血脂,抗凝,抗氧化,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目的干姜是一味常用的药物,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干姜组方用药者众多。本文旨在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有含干姜的方剂和条文进行整理归纳和数据分析,从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和整体方剂运用等方面总结张仲景对干姜的运用规律,以期对临床准确运用干姜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有:一是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后世医家注解和所学知识,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有含干姜的方剂和条文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二是利用基本统计学方法,使用图表对干姜的使用剂量、使用频次和占比等数据进行处理和描述性分析。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分为五个部分:一、干姜的功效主治:除《金匮要略》后三篇的内容中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共有46首含干姜的方剂,其中汤剂35首,丸剂7首,散剂4首,包含了 51种不同的干姜使用方法,涉及原文94条。各方剂主要利用干姜温中散寒、温肾回阳、温肺化饮、温心阳除痹的功效。二、干姜的常用配伍规律:46首干姜方剂中共使用药物76种,其中构成方剂数达10首及以上的高频使用药物有9种,包括甘草28首、人参20首、半夏15首、附子(生或炮)13首、桂枝13首、黄芩11首、茯苓11首、细辛10首、五味子10首,这些药物可以看成是干姜的主要配伍,且其配伍用量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干姜与甘草、人参、半夏、桂枝、黄芩、细辛的常用用量比为1:1,与茯苓的用量比以1:1和3:4为主,与五味子的用量比以6:5为主,与附子的用量比较为平均,需根据病情而定,同时,参姜草、姜夏芩、姜辛夏味的配伍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干姜的剂量应用规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干姜的用量最多的时候是三两,最大用量为乌梅丸中的十两,汤剂中干姜最大用量为四两,出现在大建中汤、甘姜苓术汤、风引汤、通脉四逆汤和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的强人可服量中;最小用量为麻黄升麻汤中的六铢。用量为三两时干姜的主治病证范围最广,用量一两半时必定是用于温肾回阳。干姜剂量占全方药物剂量的比例波动在1.7%~66.28%,主要集中在1.7%~20%。四、用干姜方剂的应用规律:干姜方剂的主治病证可分为10大类,根据条文统计出来的治疗病证频次为四肢头面颈项身证19次,以厥证为主,寒热类17次,吐利证13次,胸胁腹部证12次,以心下痞和腹痛为主,咳喘类10次,情志类10次,饮食二便7次,汗证5次,心区证4次,血证3次。干姜在方剂中的加减法主要根据病证的寒热而定,若病证寒多就加干姜,病证的治疗不需过热则减干姜。有4首用干姜的方剂需要去滓重煎,以减少服药量,使药性更加醇和;并有提示一服病愈后停药、短时间内集中用药或根据病人体质而调整服药量的方剂,提示了仲景对患者服药过程的严格把控。五、《金匮要略》后三篇中的干姜:另有《金匮要略》后三篇中提到了关于干姜的1首丸剂,1首散剂,1条食物禁忌,体现了仲景急救时重阳的思想和对食物禁忌的初步探索。结论张仲景对干姜的运用,在功效、配伍、用量和方剂使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对干姜用药的严谨性和灵活性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