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与猪链球菌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4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养殖大国,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长期存在的禽流感、猪流感、猪链球菌、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等疫病给我国养殖业带巨大损失。特别是近年来禽流感病毒以及猪链球菌感染人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在关注疫情暴发对农业以及经济带来的损失之外,更加关心这些疫病对人生命安全的严重威胁。对这些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跟踪以及病原学研究愈加重要,不但能为准确预测疫病流行趋势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为疫病的有效防控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开展了针对猪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猪链球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了解病毒在不同宿主之间的传播、进化以及流行菌、毒株的遗传背景。   2005年青海湖地区发生野生鸟类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针对野生鸟类的大规模血清学监测也在很多国家相继开展,但对于这一病毒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导致病毒杀死它的储存宿主,以及病毒同其野生鸟类宿主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否已经被打破还不十分清楚。为更好了解这个病毒的特性,我们将青海湖候鸟分离株进行了鸭体连续传代试验。通过传代试验我们发现,青海湖病毒对野生水禽以及对鸭的致病力都非常强,并且十分稳定,在传代过程中并没有像一些高致病力毒株在鸭体传代后变为低致病力毒株,相反,在20次连续传代后依然保持高致病力,因此我们推测可能是一个鸭体进化来的病毒,并且很可能在自然界长期存在。此外,我们还发现,NS1蛋白不但对病毒的毒力有影响,很可能还同病毒在不同宿主之间的适应有关系。传代过程中,只有NS1蛋白在鸭体适应过程中引入了Va123Ala和Leu207Pro两个有义突变,而最容易发生变化的HA和NA却没有引入任何突变。根据已发表的NS1晶体结构对Va123Ala传代突变株分析发现,如果23位为Val可能会降低NS1第一个螺旋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可能影响到NS1同RNA的结合能力,而突变为Ala后则会消除这种不稳定因素。因此经过鸭体适应后病毒NS1的23位的Val突变为Ala,说明病毒在逐渐适应,变得更加稳定。研究表明,NS1蛋白个别位点的突变或缺失可提高禽流感对细胞因子的抵抗力。在我们的研究中,虽然病毒致病力没有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但病毒对鸭致病的平均死亡时间还是有延长趋势,并且根据蚀斑形成试验,带有Leu207Pro的NS1传代突变株形成的蚀斑明显小于原代病毒。但是,对于这两个NS1的点突变对病毒致病力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数据证实。   2003年李海燕等首次在福建地区的猪群中分离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但是否该病毒已经具有了跨种间传播的能力,能否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以及猪群是否感染了H5N1禽流感病毒等问题还不明确,因此对猪群中H5N1流感病毒的监测分析和追踪尤为重要。我们分别对2004年和2007年福建9个地区的养猪场进行了血清学监测,在1407份血清中,没有检测到H5N1亚型阳性抗体,说明H5N1病毒并没有在猪群中广泛传播,只是在一些地区偶然感染发生。与其它研究报道一样,福建地区猪群感染H1和H3很普遍,H1阳性率47%(652份),H3阳性率28%(394份),其中H1占有绝对优势,连续两年的阳性率都在50%左右。此外,在连续两年的调查中,我们都检测到了H9阳性抗体,虽然阳性率不高,但考虑其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H9N2亚型流感病毒在福建猪群中的流行情况仍值得关注。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我国猪群中猪流感(SIV)的流行形式日趋复杂,迫切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测体系,以掌握猪流感的流行和和遗传进化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对猪流感病毒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的猪流感毒株,为猪流感的有效防控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   1998年和2005年暴发的两次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引起很大范围的关注,而江苏地区作为中国最早报道人感染猪链球菌引起中毒性休克的老疫区,猪链球菌流行情况的研究报道却很少。我们收集了江苏地区1998年到2007年间的21株分离株,从时间跨度上了解猪链球菌强致病力毒株的流行分布情况。我们通过MLST检测发现,从1998年到2007年,猪链球菌在江苏地区猪群中持续存在,且在遗传背景上也有其明显特点:基因型上都属于一种新的强致病力基因型ST7型,并且同时带有全部主要毒力因子,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猪链球菌强菌株所特有的89K毒力岛从1996年以来在江苏地区的流行菌株中持续性存在。
其他文献
波长可调谐的垂直腔型半导体光电器件,如波长可调谐的滤波器、波长可调谐的共振腔增强型探测器(RCE-PD)和垂直腔型面发射激光器(VCSEL),由于其独特的波长可调谐、易于集成、利
学位
论文介绍了北京大学开发的采用深隔离沟槽来实现CMOS-MEMS惯性器件单片集成的技术。在对原有工艺和流片结果进行分析后改进了原有的集成工艺,设计了新的陀螺的接口电路,并与两
射频微机电(RF MEMS)开关具有高隔离度、低插入损耗、低功耗、高线性度的优点,且具有尺寸小、工艺与CMOS工艺相兼容、容易集成的优势。本文对静电驱动的串联接触式RF MEMS开关
学位
随着化合物半导体的不断兴起,特别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在材料生长、器件工艺及其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波长己覆盖可见光范围,并向
学位
花期调控是植物由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控节点。植物体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开花,才会确保后代繁殖的成功率。了解植物花期调控的规律,甚至是利用掌握这个规律,会
学位
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太空航天器的稳定运行越来越关注,单粒子效应(SEE)对太空航天器微电路的正常工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其中的单粒子翻转(SEU)。研究表明,太空航天器中出现的
电子束曝光是当前制备微纳器件结构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所使用的电子束曝光系统是由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改装而来,SEM选用Hitachi公司的S-3000系列的电镜,在此基础上加装
学位
碳纳米管自发现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几何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氢存储、传感器、吸附、场发射及晶体等领域。其中碳纳米管在传感器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碳纳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方式的转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就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平台,本文从转变角色、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教材中可互动的素材、有效整合知识、激励评价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实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