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我国在传统城镇化下因土地过度开发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有产无城”、“有城无产”、“产城低端结合”的产城分离现象,党十八大提出“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以此推进工业化水平提升、城镇化质量优化以及人口城镇化加速增长。然而产城融合作为应对全国普遍性产城分离现象的战略性策略,具有公共政策的高度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其成为各地各级政府解决产城问题的方针政策,广泛应用于产与城的各个层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因在产与城关系的处理上缺乏对融合理念的深入理解、对融合模式的系统分析和合理利用,加剧了产城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与新城的开发。因此,亟需从城市发展规律以及产业发展特征出发,构建系统的产城评价体系,因地制宜的制定产城融合模式,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本文按照“回顾反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例研究、总结延伸”的研究思路,反思产城融合在政策指导下的实践情况,得出公共性政策理念在实践利用中存在固化思维、僵化套路,缺乏基于城市的发展特征、规律来确定或选取合适的产城空间融合模式的弊端。同时,总结、梳理“产”、“城”在不同学术领域的内涵以及融合的方向,以此与国内外“产城融合”城市规划建设层面研究进行比对,得出城市规划层面对“产城融合”的理解相对狭隘,缺乏对“产”、“城”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且制定的路径、策略缺乏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为此,本文在重论产、城内涵和产城关系的基础上,以空间协调发展的角度,汇总、梳理目前学术中三种常用的产城融合空间模式(交通联系、功能组合、空间缝合)。以城市发展规律为主线,贯通城市经济、社会、地理学领域对产城协调发展的要求,归结为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指导构建四方面的产城评价要素(城市规模、产业类型、发展阶段、城市布局),以此衡量产城空间融合模式的适用范围,指导产城空间融合模式的应用(交通联系模式为基础型融合模式,功能组合模式为对应型融合模式,空间缝合模式为特定型融合模式,产城空间模式应为动态的应用模式);最后,理论结合实际,基于云浮中心城区产城评价要素分析,指导产城空间融合模式的应用,制定初步融合(交通联系,强化凝聚力)、深度融合(功能置换,推动产城互助)、融合共生(空间缝合,实现区域共融)阶梯式的动态融合路径,并基于路径的指导,对云浮市中心城区总规的发展策略进行补充、细化,为同类(经济欠发达、处于成长阶段或转型时期)城市产城空间融合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