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个人资料、临床表现、超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型,重点总结ESS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期增加医务工作者对ESS的认识,提高超声检查对ESS的术前检出率。并设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重点探讨ESS与子宫肌瘤的异同,提高ESS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提示临床术前提供充分准备及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资料与方法对齐鲁医院自2009年5月至2019年3月的患者电子档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除资料不全及信息不符者,整理并留存确经穿刺细胞学或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为ESS的患者的个人信息、超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等。总结ESS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如肿块数目、位置如壁内肿块或壁内肿块突入宫腔、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和囊性变性的存在以及彩色血流定性分布等。设立子宫肌瘤作为对照组,整理经穿刺细胞学或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肌瘤的患者的个人信息、超声影像学资料等。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统计ESS与子宫肌瘤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及超声影像学表现区别,确定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前诊断的价值。结果回顾性分析ESS患者33例,其中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1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26例,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5例,未分化子宫肉瘤(UUS)1例。ESS患者年龄平均值为(42.8±11.6)岁,主要临床表现:18例(54.5%)因异常阴道流血就诊,9例(27.3%)因查体发现就诊,3例(9.19%)因腹痛就诊,2例(6.1%)自觉腹部盆腔包块就诊,1例(3.0%)因异常阴道排液就诊。术前超声诊断为明确诊断为子宫、盆腔占位待进一步检查病例14例,误诊病例共19例,误诊为子宫肌瘤伴变性2例(6.1%),子宫肌瘤10例(30.3%),子宫腺肌症3例(9.1%),子宫内膜息肉1例(3.0%),子宫术后改变3例(9.19%),总误诊率为57.7%。ESS的超声表现:子宫体积增大,形态饱满。病灶最大直径范围为1.5-16.6CM。病灶多为单发,位置不同,病灶可见于肌壁间、内膜下或突入宫腔,较大时可累及宫腔及肌壁全层,部分也可外突位于盆腔。病灶多呈不均质混杂回声包块或中低回声包块。ESN1例表现为偏低回声的实性肿块,LGESS26例中17例混杂回声病灶内部可见多个小囊样回声及大的囊性暗区,HGESS4例表现为内含多囊样回声区的不均质混杂回声,UUS1例表现为宫壁肌层以实性成分为主的混杂回声包块,内见少量片状液性暗区,故ESS内部含囊性回声的比例为69.7%(23/33)。CDFI显示ADLER血流分级:ESN1例为Ⅰ级,LGESS为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7例,HGESS3例均为Ⅲ级,UUS1例为Ⅱ级,所以ESS大多数肿块内部及周边可见丰富杂乱的条索状血流信号及多发短条状、星点状血流信号,其中HGESS的血流信号较ESS其他亚组更丰富。对照组306例子宫肌瘤年龄平均值为(44.2±9.1)岁,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子宫异常出血、盆腔包块及压迫症状、下腹痛等。超声表现:子宫体积增大,位于肌壁间的边界清晰的不均质回声结节,或位于浆膜下外突的异常回声结节,或位于粘膜下突向宫腔的偏低回声结节,多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单发大肌瘤可见明显后方衰减,当肌瘤发生变性时内回声欠均匀,内部见囊性回声者为14例,比例仅为4.58%。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肌瘤周边可见较丰富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并呈分支状进入瘤体内部。ESS与子宫肌瘤的年龄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0.071(P>0.05),两者发病年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者临床表现相近。超声影像中ESS肿块囊性回声比例与子宫肌瘤肿块通过卡方检验比较P=0.0000(P<0.050),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ESS的发病年龄与子宫肌瘤无统计学差异,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别,故以年龄及临床表现区别二者较为困难。超声表现ESS病灶多呈不均质混杂回声包块或中低回声包块,实性成分较子宫肌瘤回声更低,多发小囊样回声及大的囊性暗区较子宫肌瘤多见,边界不清晰,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较子宫肌瘤更为丰富且杂乱,可为ESS与子宫肌瘤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所以当超声表现为位于肌壁内的边界不清晰的多囊样混杂回声且观察到肿块血流信号丰富杂乱时,超声工作者应考虑到ESS的可能,提高对ESS的认识有利于减少临床误诊的发生。总之,超声检查是子宫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对ESS的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