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英与佤族文化初探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y43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秀英是佤族的第一位现代书面文学作家,获得过两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她的长篇小说《摄魂之地》是佤族直至今日唯一的长篇小说,她是那些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书面文学的民族出现第一代作家的一个代表,评论界将她的作品看作是对佤族文化的代言,给予较高评价。本文以董秀英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轨迹为轴,通过分析她的作品,探讨她对于佤族文化从认识到认同的过程,以及佤族文化对于形成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所产生的影响。论文一方面从口头传统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角度回应了此前研究者对于董秀英创作的批评意见,另外一方面重点分析了董秀英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她对于传承佤族文化做出的贡献。  论文以董秀英的人生轨迹为轴纵向展开论述。根据董秀英对于佤族文化表述的差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她的写作伊始,但是其文化眼光是异质的,体现出来的特征是写作手法力图向文学靠拢,所选取的素材和切入点皆缺乏民族特色。论文从“生态”切入,随后加入进对于董秀英初期作品的整体分析。研究由点及面,分析了董秀英早期作品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向着当时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表达模式靠拢。第二阶段,她从民族文化中获取养分并艺术性地把民族文化表达出来。论文分别从作品的结构、内容、语言和意图,分析董秀英作品的特色与董秀英自身的写作范式。其中,文学、口头传统、民族传统文化是董秀英写作的土壤,而她提取出佤族的原型符号并且表达出佤族最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带有原始遗留的思维方式是其对于佤族文化的贡献。通过分析作家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表达,探讨民族民间文化对于作家的影响是本文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以白居易诗歌分类标准的研究为契合点,力图从文学史、诗学史和思想史的角度,观照白居易文学思想的实质、演变、根源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适用范围更广的论断。  
婚姻是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婚姻文化,而在同一社会阶段中,不同的时代,其婚姻文化的特点又不尽相同。婚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将其
4月26日下午3点,《一起走过》王小晖师生提名展将在济南举办。这是著名女画家王小晖首次与13位弟子联展。本次展览位于济南市马鞍山路新世界古玩珠宝城四楼御泽轩,历时30天。
鲁迅与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两国文学史上卓而不群的巨匠,而《野草》与《十夜梦》更是他们以一颗赤诚坚毅的灵魂追寻个人实存意义的诗化的哲学精品.在那个寂寞的、梦幻的精神世
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中从来就不缺少战争的参与,这一段的历史时间与空间中,中国的东北地域在日本殖民者的操控与清末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及其追随他的清遗老们的“合谋”下
我早期是一个德国的银器匠人,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日用餐具的设计创作。我通过欧洲传统应用艺术接触到了首饰的制作,也由此走上了首饰创作的艺术之路。我对首饰的创作要求非常严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党的思想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党思想建设史上一座新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开
悲剧意识是现代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审美文化自觉,在鲁迅杂文中呈现为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情绪——悲剧心态,人的现实和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是其悲剧思维的重心.作者浓烈的感情和
介绍了粗氩净化系统出现故障的现象,分析了其管路带水、接触炉泄漏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降低了消耗,减少了粗氩产品的损失.
该文考察动宾结构"VN"和潜存动宾关系的"V的N"结构的相关性,及"V的N"结构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认为动宾结构"VN"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插入"的",成为"V的N"结构,潜存动宾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