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语言要求简明扼要,准确达意。作为重要的政府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凝聚了国内诸多专家学者的智慧,集中体现了政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在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大背景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及时、准确、有效地向国外受众传递中国国内的声音,成为了让外界了解中国国情、政策和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质量不仅决定了其他国家对我国国内政策的准确程度,还直接体现了我国整体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之前国内的许多关于翻译批评方面的研究,单纯停留在静态的分析和解释层面,苦于缺乏对翻译实践的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应用对比语言学方面的成果,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解读,以语言经济性这一普遍原则为标准,考察《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质量。以对比的方式实践翻译、考察翻译的传统由来已久,而语言具有普遍的经济性,这一点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语言学家们的广泛认同。本文以讨论语言的经济性为主线,根据中英文语言各自的特点,以对比的方法从语言的各个层面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译文中语言经济性的翻译处理。本研究首先阐释语言经济性在政治语言中的集中反映,接着以1949年Zipf提出的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为基础,同时结合对比语言学领域,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微观研究的结果,尤其是借鉴最近几年国内知名学者在对比语言学在翻译中应用的成果,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的特点,分别从的不同层面展开论述,分析语言经济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词汇和句法层面的体现及其翻译处理方式。最后,本文在结论一章总结了该研究的主要观点,并且指出研究的意义及缺漏。此项研究有助于全面审视政治语言翻译中简明经济的特点,对于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各个层面因语言经济性而产生的差异给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