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顿、渐思维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ngta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从它成立之初,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在诸多禅学家的努力之下,形成了独特的成佛理论和修行实践方法,其思维方式影响了东方民族的生活、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发展。禅宗思维体现在禅宗宗教形式、历史文献、哲学思想等多方面,它是隐形之手拨动着禅宗的发展。
  禅宗所开创的“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顿悟方式不见于印度佛教,而只见于中国佛教,它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外来的印度佛教思维受到中国思维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的思维形式,本文研究了禅宗顿、渐思维主要是受到了中国得鱼忘筌、本末、尚简等思维的影响而形成。
  虽然禅宗以顿悟方式为主,似乎要将渐修的方式排除出它的修行体系,本文揭示出禅宗的顿悟是离不开渐修的,不管是顿悟以前还是顿悟以后。修行者从凡夫到佛的转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渐修积累的过程。本文也对“南顿北渐”之说重新进行审视,发现它们实质上是顿中有渐,渐中有顿,并非如此的泾渭分明。
  禅宗顿、渐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变化,慧能以前,顿悟和传统渐修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并没有特别的凸显顿悟方式,慧能是禅宗顿悟方式的主要提倡者,他将传统的渐修方式摒弃出修行体系,以行、走、坐、卧常行“直心”来代替,他的方法一直影响到了唐代禅宗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禅宗极端发展了顿悟方式,虽然出现了“对话”和“默照”的方式,实质上对禅宗顿、渐方式发展不大。
其他文献
城乡融合背景下,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较之过去呈现出更为紧密的互动关系,二者所带来的综合效应也远远大于各自孤立的发展效应,因此,研究二者互动协同发展关系,揭示其作用规律,对于贯彻城乡融合理念,提升城市化质量与实现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都大有裨益。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观点较为分散、且定量关系与实证研究相对薄弱;实践上由于多头管理、权力掣肘,难免产生矛盾与冲突。鉴于此,本文以成都市
学位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应对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智慧健康养老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对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是“健康中国”战略下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新型服务方式。智慧健康养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效果进行验证,为其提质增效提供依据。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水平,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中国人自古重“信用”,孔子把信用放在了官民关系上,并上升到事关政权稳固与否的高度,意思是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统治者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续了,孔子多次强调信用的重要性,把信用视为立国之基、为人之本。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信用缺失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纳税信用状况不容乐
学位
绩效管理是20世纪以来,从企业领域逐步引入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方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的改革要求,强调了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绩效管理及其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税务部门作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执法部门之一,成为绩效管理实施的前沿阵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已成人们共识,科学技术创新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是国家之间角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国家的国际地位。  科学技术奖励政策是决定国家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施行相应的科学技术奖励政策,让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得以传递至创新主体,不同科技创造主体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本
老庄哲学是先秦道家哲学的代表,也是道家哲学的第一期发展,黄老之学是是道家哲学的第二期发展。魏晋玄学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玄学家们通过否定道家的“道”而提出了各自的思想本体,因而在本质上是与道家思想偏离的。隋唐重玄学者通过“双遣”的方法,对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予以了超越,实现了向先秦老庄思想的回归,维护了道家的尊严。隋唐重玄学促使了道家哲学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道家哲学的第三期发展,对
学位
人性之谜是古往今来圣哲们孜孜探索的斯芬克斯之谜。人性善恶曾是中国先哲为之倾心尽力的永恒命题。戴震兼采汉宋两家,不仅成为乾嘉汉学当之无愧的巨擘,而且也以宋明理学批判跻身清代哲学之翘楚。本文以戴震人性思想为研究论题,以期领略戴震人性论的要旨,管窥中国人性论之真谛。  首先就戴震人性论背景进行分析。文化方面,由于清王朝注重科举、推行文治与文化专制、思想钳制并行于世,使得戴震既有儒家强烈的科举入仕、求“观
学位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一套思辨性极强的哲学体系,其要旨不仅在于去重新探索万物存在与运行的根本原理,更在于重建名教秩序。名教是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表现出某种维护既成秩序的作用。“独尊儒术”以来,在汉代“以天为本”的权威形式下,名教逐渐走向僵化、异化的局面。当传统“以天为本”的名教秩序已无法持续其生命时,重构名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王弼作为士族阶层的一员,他对名教大厦崩毁的深层原因有着敏锐的观
学位
本文题曰“从理学、心学到经学——黄绾道学思想之进展”,共设五章。主要沿用并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详细梳理、检讨作为明代中期思想家的黄绾,其一生道学思想进展过程中从宋儒之学(理学)到王阳明良知学(心学)、再到回归经典(经学)的演变历程,以期论证其学术演变范式之于明清学术转型的“先导性”典范意义。  对于黄绾早年崇奉宋儒之学的历史描述(第一章),主要从以下五个论域涉及,即朱熹及台州朱子
学位
《吕氏春秋》一书体制谨严、规模宏大,许维遹称赞其“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①,然自其被《汉书·艺文志》列入杂家之时,即已注定其难以成为显学的命运。类思维,是指建立在“类”观念基础之上的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惜包括类思维在内的思维问题在古代中国强大的经史传统笼罩下,长期处于无人问津之地。本文以“《吕氏春秋》类思维”为论题,就是要通过对《吕氏春秋》类思维的类别划分、具体表现、主导形态等诸多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