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O改性纳米Silicalite--1沸石表面酸性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jhu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licalite-1(S-1)沸石是一种具有MFI拓扑结构的全硅沸石分子筛,该沸石的比表面积较高、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较好。但是,由于S-1沸石的酸量很少、酸强度很弱,所以它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十分有限。另一方面,C3、C4低碳烷烃无氧脱氢反应和C6、C7等链烷烃芳构化反应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围绕增强S-1沸石酸性、研制新型低碳烷烃无氧脱氢和链烷烃芳构化催化剂开展论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首先,用浸渍法制备了系列ZnO改性纳米S-1沸石催化剂ZnOx/S-1(1.2≤x≤14.9)。采用NH3-TPD、碱性分子探针(吡啶、氨气)吸附和羟基振动FT-IR光谱法系统研究了ZnOx/S-1催化剂的酸性。结果表明,纳米S-1沸石经ZnO改性后,其总酸量显著增加。其中,ZnO10.0/S-1催化剂的总酸量约为纳米S-1沸石母体的40倍。虽然ZnOx/S-1催化剂的酸强度明显强于纳米S-1沸石,但仍属于弱酸范畴。ZnOx/S-1催化剂表面既有Lewis酸也有Br(φ)nsted酸。FT-IR表征和量化计算研究表明,ZnOx/S-1催化剂上的Br(φ)nsted酸中心与落位于S-1孔道内亚纳米ZnO簇上的表面锌羟基[Zn-OH]+有关。而表面锌羟基[Zn-OH]+的生成可能与S-1沸石表面硅羟基向亚纳米ZnO簇转移H质子有关。这种在改性过程中产生的锌羟基[Zn-OH]+属于ZnOx/S-1催化剂的固有Br(φ)nsted酸中心。此外,异丁烷吸附FT-IR光谱研究还发现ZnOx/S-1催化剂在解离活化烷烃分子时,其亚纳米ZnO簇上能够生成伴生锌羟基[Zn-OH]+,从而产生伴生Br(φ)nsted酸中心。
  其次,以异丁烷为探针分子,采用固定床反应装置考察了ZnOx/S-1催化剂对低碳烷烃无氧脱氢转化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550℃,i-C4H10/N2=1∶1(V/V),混合气体空速GHSV=1200h-1的条件下,异丁烷在S-1沸石上基本不转化,但在ZnOx/S-1(3.7≤x≤14.9)催化剂上的转化率可达60.2%~66.7%,总丁烯选择性可达84.6%~90.9%。异丁烷转化率和总酸量呈线性关系。与ZnO/ZSM-5催化剂相比,ZnOx/S-1催化剂在异丁烷无氧脱氢转化中的裂解副产物选择性明显减少。此外,在异丁烷无氧脱氢转化产物中还检测到大量丁烯异构体和一些芳烃产物。这些结果表明,ZnOx/S-1催化剂上的Br(φ)nsted酸中心(锌羟基[Zn-OH]+)具有催化异构化和芳构化反应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采用氯铂酸浸渍法制备了ZnO/S-1负载Pt催化剂(Pt0.1-ZnO7.5/S-1)。该催化剂上有Lewis酸型亚纳米ZnO簇活性中心([Zn-O-Zn]2+)、Br(φ)nsted酸活性中心([Zn-OH]+)和金属活性中心(Pt0和PtⅡ),属于金属-酸双功能催化剂。研究表明,负载于ZnO/S-1催化剂上的Pt物种能促进氘气(D2)解离吸附生成的表面氘物种([Zn-OD]+和[Zn-D]+)重组脱附,促进Lewis酸中心([Zn-O-Zn]2+)复原。Pt0.1-ZnO7.5/S-1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链烷烃芳构化活性和较好的芳烃产物选择性。在500℃和1.0atm下,正己烷探针分子在上述负载Pt催化剂上的脉冲反应转化率为61.4%,苯选择性为71.5%。而在相同条件下,ZnO7.5/S-1催化剂的对应指标分别为17.1%和40.9%;传统重整催化剂Pt0.3-Re0.3/Al2O3-C11.0的对应指标分别为33.3%和51.2%。Pt0.1-ZnO7.5/S-1催化剂不仅具有良好的链烷烃芳构化活性和选择性,还具有良好的抗硫中毒能力。
其他文献
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工程结构分析中,例如载荷环境、材料属性、几何形状、初始条件、制造公差、边界条件等。可靠性分析方法是用概率统计理论对结构的失效概率进行定量分析或评估。对比于传统的安全系数法,可靠性分析方法可以对结构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的失效行为进行评估,得到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或者安全性能评估结果。随着工程结构向复杂化、大型化、轻量化发展,尤其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结构可靠性要求大大提高,而所涉及
学位
CO2咸水层封存作为一种封存潜能巨大的碳减排技术,是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缓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有效且迅速的手段。微观尺度阐明CO2咸水层封存机理对于评估其封存潜能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咸水层具有岩石矿物组成多样、地质结构复杂的特点,因此岩层润湿性与非均质性研究对于CO2咸水层封存至关重要。以此为背景,本文开展了孔隙-岩心尺度润湿性与非均质性对CO2咸水层封存的影响机理研究。搭建了CO2封存模拟
学位
揭示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对于其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污染物吸收太阳光后,可能发生光敏化或光修饰作用,呈现对生物的毒性增强现象,即光致毒性效应。前人针对多环芳烃、取代蒽醌类化合物、部分有机农药的光致毒性开展了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光致生成单线态氧(1O2)是导致光致毒性效应的一种分子起始事件。抗生素和人工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和潜在污染物,然而,对于这两类物质是否具有光致毒性以及光致
近年来,国内外把能量中和(Energy neutral)或能量盈余(Energy positive)作为未来污水处理的重要指标。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回收污水中的有机碳源(COD),将其转化为甲烷后结合低能耗技术进行生物脱氮。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IFAS)工艺具有同时脱氮除碳、占地面积小和工艺流程简明等优势,被列为未来污水生物脱氮的重要工艺。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发
大坝阻断了河流上下游的连通性,导致大量悬浮物及其携带的各种污染物质在库区沉降。其中重金属具有难降解、持久存在、生物富集和较强的毒性等特点,严重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水库沉积物蓄积重金属的同时,在受到扰动或周围环境参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将重金属释放至上层水体,给安全供水带来隐患。本研究以A水库的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水库的水文特征,分析了重金属在水库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沉积过程和迁移富集等
柔性纤维织物具有轻质、强韧的优点,在人体或装备外层防护领域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和发展潜力。软织物结构的防弹性能优化设计,其本质是研究弹头与织物的交互作用,从力学角度看就是纱线载荷传递和能量吸收的过程。将织物的弹道侵彻实验中纱线的受力变形机制模型化为纱线拉拔过程,用来研究弹头侵彻过程中纱线的屈曲伸长、粘着-滑移、能量吸收机制以及摩擦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织物细观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在受到弹道冲击时
学位
当今信息传递、工业装备、军事装备朝着智能化发展,正在建设的5G网络将进一步深化信息智能化对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军事装备的革新与复杂环境下电磁战为背景的现代化战争中,不仅需要具有隐身功能的设备,还需要空中电磁干扰域的掩护。针对空中电磁干扰域,常用烟幕弹爆炸或燃烧释放含有微/纳米颗粒的烟幕实施电磁干扰来影响雷达、红外等的侦查。爆轰法是一种动态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通过爆炸可在瞬间获得纳米材料并能在空
学位
甲醇制烯烃反应(MTO)是非石油资源生产低碳烯烃的重要途径。提高SAPO分子筛催化甲醇制烯烃反应中的乙烯和低碳烯烃(乙烯+丙烯)选择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SAPO分子筛进行金属离子改性,实现MTO反应产物分布调控,改善初始反应阶段乙烯和低碳烯烃(乙烯+丙烯)选择性,结合对改性分子筛和反应进程中催化剂的扩散和积碳研究,揭示了“金属离子改性—反应环境修饰—反应和扩散性质调变”的调控机制。  采
学位
团簇研究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团簇的化学结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过程,是当今化学学科最活跃的和最富成果的前沿领域之一。目前,团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是离子团簇研究居多,中性团簇由于缺乏电荷、难于探测,从而导致其实验研究甚少。在本论文工作中,我们搭建了一套红外-真空紫外光谱实验装置,用于尺寸选择中性团簇红外光谱研究。利用自主研制的装置,与理论计算紧密结合,重点研究了一系列大气化学中性团簇(胺类
学位
分子反应动力学是在原子和分子层面上通过研究基元反应的过渡态、产物分子的微分反应截面、积分反应截面、反应速率等动力学信息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本质。为了加深对金属氢化物反应机理的认识,本文采用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进行从头算计算,并利用神经网络拟合方法分别构建了 Au+H2反应体系基态绝热势能面、NaH2反应体系基态绝热势能面以及关于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一组非绝热势能面。基于新构建的势能面,采用含时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