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区域为黄海南部,涵盖整个苏北中南部海陆交互作用区,包括陆上海积平原,现代淤泥质潮滩海岸及内陆架潮流沙脊群。漫长宽广的淤泥质海岸充分休现了我国海岸海洋的独特之处,长江、黄河以及淮河曾经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在季风波浪作用与潮流作用下形成了广阔的粉砂淤泥质平原海岸与辐射状潮流沙脊群这一海陆交互作用形成的地貌.沉积体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一地区生产生活,当今人口增长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剧,这一海陆交互作用区的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
前人对这一地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人在参加苏北潮滩海岸、河北曹妃甸、大丰港和洋口港的野外调查与南黄海辐射沙洲钻孔的室内分析及成果总结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对本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目的在于了解本区陆上平原、海岸带及陆架地区地质构造、动力地貌与沉积的特点,形成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为因地制宜利用海域环境,进行海洋工程建设、航运及资源开发等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为探索辐射沙脊群过去几十年所发生的冲淤变化,利用ArcGIS和Surfer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处理分析了不同年份的海图测深数据。根据建立的1968年和1979年两个时段的DEM,计算出全区在这一时间段内发生冲淤变化的总体积和总面积,初步掌握了辐射沙脊群冲淤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结合2006年大丰港及其附近的水深点和等深线数据,在Surfer软件中对西洋潮流通道海区1968、1979、2006这三个年份的DEM进行叠加分析,计算出西洋潮流通道在1968-1979、1979-2006这两个时间段内冲淤的总体积和总面积。
基于笔者多年来在部队从事作战指挥工作的积累,对本区军事地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就本地区自然环境对作战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对此区域今后的军事防御工作提出自己的认识与建议。主要有:
(1)本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各种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港口资源优势更加突出。随着新一轮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本区将会成为江苏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2)本区漫长的淤泥质海滩,和以往没有大型的航道与港口,不利于敌人登陆,并且也没有敌大规模登陆的历史。这反而会使我们忽视防御,给敌登陆达成突然性。
本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中部,外海为开阔海区,岛礁极少,战场容量大,便于敌大规模集结各型舰船。近岸的辐射沙脊群有70多条潮流通道,可以形成便利的海上交通网,正在建设的港口群,一旦被敌人占领,可以实施重装备的大量快速的输送。陆上部分是广阔的平原,便于敌实施较大兵力规模的登陆作战和向纵深发展进攻,是防止敌大规模登陆的重点地区,是我国海岸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海岸不利于兵力长期坚守,要更加重视机动作战,要为机动作战做好充分的准备。机动作战兵力要突出海军的舰艇、海军或空军航空兵的作用,陆军要注重野战防空。
(4)防御作战要更加强调平时的战场建设与准备,可以用各种障碍的配置替代一部分兵力的作用。根据本区情况,要注重驻防兵力的伪装与隐蔽。重点预防敌方可能采取同时从海上平面登陆与岸上垂直登陆的作战方式。
(5)本海区位于黄海南陆架海域,绝大部分区域水深均小于50 m,沙脊群内70多条沙脊与潮流通道,其水深介于0~25 m,水深非常适合布设各型水雷。在现代条件下水雷仍是海上的主要威胁性武器,反水雷仍是世界性的难题。一方面要重视水雷障碍的设置和防敌布雷,重点是防止航道被布雷,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在前沿设置水雷障碍,阻止敌人登陆兵力的上陆。
(6)黄沙洋港区航道宽阔,水深条件优良,处在我国海岸防御的中心位置,利用黄沙洋建设大型海军基地,从水动力条件、沉积物来源、泥沙运动、演变动态等方面分析,建大型港口是可行的。沿岸地区也有足够的空间用来建设与军港相配套的设施。在此建设大型海军基地,对未来海军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7)未来随着各种先进探测技术的应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深入研究,环境要素能够进行更精确地量化处理,使之能够直接为工程建设、各种武器的使用提供所需信息。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使军事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满足战略、战役和战术不同层次的需求,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数字化战场。能够实现战时利用GPS、RS和军事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战场侦察、信息更新、军事指挥与调度、武器精确制导,战时与战后对军事打击效果进行评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