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状态下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及其制约因素——以福建省为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居住问题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流动人口来说,他们在城镇内的居住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他们远离家乡,更容易缺乏稳定、适宜的居住条件。然而,当全面考察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流动人口的研究时却发现,关于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是相关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更少有研究涉及到两栖状态下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及其制约因素。 本论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全面评述的基础上,超越迄今以户籍制度和乡村向城市的单向迁移为核心的传统分析视角,把流动人口的两栖特征和多向迁移过程引入分析框架,并利用2006年在福建省进行的抽样调查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两栖状态下福建省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这一在学术界尚未引起充分重视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论证。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居民相比,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明显较差且具有自身特点;流动人口的两栖状态、过客的心理和家庭因素对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住状态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个人特征及户籍制度对其居住状态没有传统理论所预期的显著影响。论文还在借鉴国内外住房保障政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各种具有针对性的诸如分层分类的住房保障措施。 人口迁移流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增至14735万人,约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2%。据预测,这一数字预计在未来十年中将会继续增加[1]。这一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往往保持在迁入地和迁出地间的两栖状态并遵循着一个暂时和循环的迁移模式,在不同地区与城镇间流动,以寻找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然而,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户籍制度一直是国内流动人口研究与政策制定中的焦点问题,致使流动人口的这种循环流动特性在近期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在这种两栖迁移模式下流动人口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居住状态的研究还相当有限。而两栖状态是流动人口区别于流入地居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在这种状态下流动人口在城镇里的居住状态如何,是什么样的因素影响和决定流动人口在城镇里的居住状态,是当前在流动人口居住研究中迫切需要予以调查研究并给出实事求是回答的重要问题。 为此,本文以流动人口的两栖状态为切入点,以这种状态下的居住形态为研究视角,利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组2006年在福建省进行的调查资料,运用交叉列表、横向比较等方法来考察流动人口居住状态,并通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估计影响流动人口居住形态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试图在此基础上回答上述问题,最后还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讨论本研究的理论与政策意义,提出促进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几点建议。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绪论本章首先对流动人口的概念作了界定,接着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制定了论文研究的工作框架与技术路线图,最后交代了论文的数据与资料来源。 第一章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及其研究进展。本章对该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发现长期以来流动人口的两栖流动状态,尤其是在这种状态下的居住状态尚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现有的关于流动人口居住状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框架,停留在对住房状况的整体性描述,缺乏理论的深度与对策的系统研究,并且大多是是以户籍制度为单一切入点,以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定居为唯一的政策目标。然而,认为户籍制度是影响流动人口居住形态的唯一根源的研究框架与传统迁移研究中所隐含的来自乡村的迁移流动人口希望并最终将在城市定居的单向迁移假设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事实证明是不完整的。所以本文尝试超越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研究框架,基于人口迁移理论构建新的理论研究分析框架,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及其制约因素进行研究。 第二章流动人口居住状态的描述性分析。本章主要利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组2006年在福建省进行的抽样调查所获得的与流动人口居住状态相关的数据,从流动人口住房的获取方式、人均居住面积、涵盖了房屋7个方面定性描述指标的住房质量指数、流动人口住房的空间分布格局等四个方面对两栖状态下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当地居民相比,流动人口的住房拥有率极低,住在单位宿舍或者是租赁房屋成为他们在城镇解决住房问题最为现实的选择。与此同时,他们的居住空间拥挤,住房的质量不高,房内设施不齐全,且其住房多位于城镇的边缘地区。 第三章两栖状态流动人口居住状态的制约因素分析。在第二章工作的基础上,本章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在进一步分析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住状态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家庭因素、两栖状态等非户籍因素对流动人口居住状态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决定流动人口居住状态的变量绝大多数来自两栖状态,一部分来自家庭因素;个人特征及其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住状态的影响并不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动人口两栖状态的存在正是使得后两者的作用不显著甚至出现“反常”的主要原因,最后探讨了模型结果的理论与政策意义。 第四章国内外相关住房政策的描述与评估。本章概述了国外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公共住房政策的主要特征及启示意义,同时将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解决流动人口住房政策归纳整理成“独立型”、“纳入型”与“混合型”三种主要的实践模式,并对每种实践模式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比较与评估。 第五章探讨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对策建议。在国内外政策评估与经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各地区在解决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上的经验,结合福建省两栖状态下流动人口的具体住房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住房保障的法律体系,成立专门的流动人口住房管理与服务机构,建立多渠道的住房保障资金来源体系,分类分层解决不同流动人口群体的问题。 第六章结论与启示。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些重要的理论与政策启示。最后,对论文的不足之处予以说明。
其他文献
“太聪明的人没朋友.”rn这句日本的古老谚语,意思很容易理解.在这里,“太聪明的人”是指“工于匠心的人”,并且可能有“锐利的批判眼光”.这种人没有朋友,一方面因为他本人
期刊
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也随之而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对于生活商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质,对于消费品的要求具有更高的标准,在视觉效果上要达
国画的创作过程,换言之就是处理传统与创新之间关系的过程,要想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国画,就要树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我国国画自产生以来发展至今十分顺利,但随着社会的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即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数据库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以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数据
在新课程背景下,基于平等、互动的对话式教学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教师作为对话的发起者,是使对话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在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将阅读文章的背景常识、课堂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从而更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偏、难、怪”问题,实现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完美互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人文精神的核心环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对话教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随即在中央根据地内进行了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短时期内,各根据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城市地方精神的所在,又是塑造城市地方感的文化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凸显历史性城市文化景观研究的迫切和必要。198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会
植被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在调节气候、控制CO2、环境以及全球变化的研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植被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以及水文特征等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此外,植被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近年来,电视科普节目越来越多,电视科普节目具有一定的科技性,在事物叙述上比较抽象,观众难以理解。电视科普节目要想提升收视率,需要将其播放形式转变,在内容基础上加入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