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旱地团聚体磷素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和环境风险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ue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红壤地区由于特殊的成土过程导致了植物养分磷较为匮乏,且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团聚体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载体。施肥制度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有效措施,也间接地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变化趋势和土壤磷素的储供能力。因此,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变化以及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并探索其机理,对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肥效、有效提高旱地红壤供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的20a长期定位试验展开下列研究:1)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形成的红壤团聚体的固磷能力研究;2)影响红壤团聚体磷素吸附与解吸的主要因素;3)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旱地团聚体磷素流失风险分析。通过应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进行拟合并求出吸附、解吸相关参数的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形成的红壤旱地团聚体对磷素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的长期施入,一方面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另一方面显著降低土壤最大吸磷量、土壤磷最大缓冲能力,显著提高了土壤磷的解吸率。旱地红壤不同粒级团聚体对磷的吸附量随粒级的减小而增加,而解吸量呈现不同趋势,以1~0.25mm粒级解吸量最小。长期厩肥无机肥配施,可以改善红壤团聚体组成,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降低土壤团聚体对磷的固定,提高磷肥在红壤旱地中的有效性。同时应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进一步研究了影响红壤团聚体磷素吸附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去除有机质后,各处理不同粒级团聚体的磷等温吸附曲线高于水稳性团聚体相对应的处理和粒级,且最大吸附量增大;去除铁铝氧化物后,最大吸附量显著降低,各处理不同粒级的磷等温吸附曲线间基本没有差异,且均显著低于未去除前相对应的磷等温吸附曲线;石灰的施入能够降低土壤对磷素的吸附能力;四个粒级土壤团聚体中,1~0.25mm土壤团聚体对磷素的吸附能力影响最大。通过本研究可见,铁铝氧化物是磷素吸附的主体,长期施用有机肥在增加有机质含量的同时,降低了1~0.25mm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含量,进而降低了土壤团聚体对磷素的固定。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分析与应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进行拟合求出土壤易解吸磷、磷零点吸持平衡浓度、土壤磷素饱和度,并综合易解磷与有效磷关系法分析长期施肥的红壤旱地试验田磷素流失风险。结果表明:除NK处理和绿肥处理(2~1mm和0.25~0.053mm两粒级)外,其它施肥处理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效磷含量均超过了20mg kg-1,说明长期施磷已使旱地红壤团聚体处于丰磷状态,其中厩肥处理的土壤团聚体为高度富磷状态,且含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一般作物不需施磷就能够满足作物的生长所需。配施厩肥处理有效磷含量最低的0.25~0.053mm粒级已超出作物生长所需磷素的9倍多,且大于易解磷与有效磷关系法求得的流失风险突变点220.52mgkg-1,同时土壤磷素吸附饱和度(DPS)超过土壤环境敏感临界指标15%,说明其土壤磷素已经存在严重流失风险,应考虑减少磷肥施用量。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步伐,城市中的各种大型建筑物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密集。建筑物荷载的增加,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轻者将使建筑物产生倾斜或裂缝,影响正常
本试验以百合幼胚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胚培养,观察胚的萌发和生长情况,筛选出适合百合种胚萌发、继代、生根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合百合离体胚萌发及生长的培养基为MS+BA0
三维GIS在城市规划、建设、应急等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三维数据模型是城市三维GIS的关键,传统的三维数据模型大多从几何特征表达的角度出发,割裂了城市空间对象之间社会语义逻
GPS精密单点定位技术是GPS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系统地研究了GPS精密单点定位的理论,分析了定位中的技术难点,并研究了其关键技术,包括精密单点定位模型的建立与实现、数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