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胃息肉患者临床调查,分析归纳其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完善胃息肉的临床诊疗辨证体系,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胃息肉患者257例,详细记录四诊信息及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参考朱文峰主编的《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量表”提取相关证素,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归纳胃息肉的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结果:1.共收集胃息肉患者257例,男性100例,女性157例,男女比例1:1.57,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85岁。2.胃息肉单发者77.04%,多发者22.96%,比值为:3.36:1。息肉生长以单部位为主,占89%,其次是双部位(10%),三个部位(1%)。胃体109例(42.41%),胃窦81例(31.52%),贲门47例(18.29%),胃底41例(15.95%),胃角9例(3.5%)。男女间的各部位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0)。男性以胃体和胃窦为主,女性以胃体为主。Hp阳性者占12.84%。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最多(65.76%),其次为胃底腺息肉(22.96%)、增生性息肉(11.67%)、腺瘤性息肉(2.33%)。3.257例胃息肉患者可提取出证素者204例。排除频数分布比例<2%的证素,发现主要的病位证素有胃(90.20%)、脾(60.78%)、肝(19.61%)、胆(2.94%)。证素组合以双病位为主,占69.61%,单病位有27.45%,三病位及以上较少见,仅2.94%。病位在脾胃最多,其次是胃、肝胃。主要的病性要素有气虚(33.33%)、热(29.41)、气滞(28.92%)、湿(27.45%)、阳虚(26.47%),其次还有寒(15.20%)、血瘀(15.20%)、痰(5.39%)、阴虚(3.92%)。双病性组合较多,其次为单病性,三病性及以上组合较少见。实证96例(47.06%),虚证58例(28.43%),虚实夹杂证50例(24.51%),三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胃息肉证素分布与性别、年龄、Hp感染、息肉的数目、表面形态、病理组织无相关性(P<0.05)。结论:胃息肉好发于41-70岁,女性多于男性。息肉以单发多见,单部位生长为主,以胃体、胃窦多见。Hp阳性率为12.84%。病理以炎性息肉为主,其次为胃底腺息肉。胃息肉病位证素主要有胃、脾、肝、胆;以双病位为主,病位在脾胃最多。病性证素以气虚、热、气滞、湿、阳虚为主,以双病性组合为主,实证多于虚证或虚实夹杂。胃息肉的证素分布与性别、年龄、Hp感染、息肉的数目、表面形态及病理组织均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