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单室火灾区域模拟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n1986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所开发的烟气辐射减弱系数计算程序和喷淋灭火程序应用于建筑物单室火灾区域模拟模型FIRST中,研究了烟气辐射和喷淋灭火规律。模拟的对象是装有火灾探测器和自动喷淋灭火装置的建筑物单元室室内火灾,可燃物为聚氨酯泡沫塑料材质PUF,燃烧效率为0.65,燃烧热为2.87×107J/kg,可燃物体1#当量半径、厚度分别是:0.860m、0.1m, 2#当量半径是0.344m,厚度为0.1m。热烟气层辐射换热计算在火灾计算机模拟中占有重要地位,辐射换热系数是影响辐射换热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水蒸气、二氧化碳的黑度直接影响热烟气层辐射减弱系数的大小,进而影响了烟气层辐射系数的大小。本课题研究并开发了水蒸气、二氧化碳黑度算法及辐射减弱系数计算机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正确的反映辐射换热系数随温度、烟气成份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与原模型相比其优点如下:1.扩展了适用范围:原模型适用范围为300K2000K,本文模型适用范围为273KK。2.采用分段函数的形式给出了水蒸气和CO2黑度计算式,便于用户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所需函数(程序)段。建筑物单元室内安装火灾探测器与自动喷淋装置后,当火灾发展到一定程度如烟气层厚度、温度或某种燃烧产物浓度等达到探测器或报警装置动作阀值时喷淋装置开始喷淋灭火,抑制火势的发展。喷淋有效度的引入兼顾了喷淋相对于火源位置的不同对喷淋效果的影响,更符合工程实际应用情况。喷淋水在下落过程中流经火焰区时受热蒸发的水分将随烟气羽流进入热烟气层,从而改变热烟气层的质量、能量、化学成份等相关参数值;到达可燃物表面的水分直接影响了化学燃烧反应。特定的火灾条件下,喷淋灭火效果与选取的喷淋水流量和实际喷淋有效度有关。选取不同的喷淋流量值和喷淋有效度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喷淋较早(91.49s),可燃物2#在模拟范围内没有着火。2.特定的火灾和喷淋有效度条件下,存在一个临界喷淋水流量和一个最大喷淋水流量。本模拟中喷淋有效度为1.0时,临界流量和最大流量分别为0.0524kg/s、0.2kg/s。当喷淋水流量小于临界流量时,火灾持续发展,释热率不断增加。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喷淋水流量大于最大流量<WP=5>时,其灭火效果与最大流量时的灭火效果相差不大。3.喷淋流量相同时,喷淋有效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了灭火效果的好坏。有效度小时,灭火效果较差,对应的释热率等参数值较高。4.火灾发生后,及时、正确地进行喷淋灭火可以有效的控制火势的发展,降低火灾的危害程度。
其他文献
1月27日,兵团党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再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应对新型冠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之一rn1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rn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
期刊
燃烧试验是研究燃烧反应机理和开发新技术的主要手段。通过燃烧试验可以探索燃烧过程的内在规律,优化设计方案及运行方式,以期提高燃烧过程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并降低燃烧污染物的排放。因此长期以来燃烧试验一直收到国外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而这一领域的水平和进展对我们能源事业的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燃烧温度测试技术是燃烧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炉膛三维燃烧温度分布测量对于全面研究炉膛燃烧过程是十分有效的。本文采
快速降氧气调贮藏(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age,简称CA贮藏)是在普通冷藏基础上,采用机械手段人为改变贮藏环境气体成分的一种现代化贮藏方式.它主要通过降低O浓度和升高C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之二rn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起采取医学观察14天.在家中观察期间需与医学观察人员保持
期刊
简要叙述了挤出机及其设计理论的发展历史、挤出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艺特点和影响挤出成型稳定性的基本因素.采用新型双毛细管恒速型流变仪和恒压型毛细管流变仪,系统地研究了
目的:红花黄素(safflor yellow, SY)是中药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由多种查耳酮类化合物组成,存在于红花的水溶性提取部位。研究发现红花黄素具有改善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包括:缩小梗死面积,提高心肌和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钙拮抗、改善微循环、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内钙离子、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等。但目前红花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为了满足当代军事和民用航空发动机的高推重比,低燃油消耗率,低污染,节能高效以及拓宽稳定工作范围的需求,利用延续至涡轮内的高温高压燃气再次燃烧,提高热力循环性能,即涡轮内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