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旗比丁制和人口若干问题研究 ——以伊克昭盟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伊克昭盟的人口研究既是鄂尔多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清代蒙旗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涉及清代伊克昭盟人口研究成果不少,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研究伊克昭盟人口,然而从人口学角度研究人口数量、结构、移动、管理等诸多内容的专题研究成果很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利用新近出版的伊克昭盟蒙旗衙门档案和其他相关文献,对清代伊克昭盟比丁制和人口若干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释。第一章,详细分析了比丁制度和比丁律例。从壮丁的概念为切入点,对编审壮丁的时间、地点、壮丁册的内容和形式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伊克昭盟比丁制与其它盟旗的异同。将比丁律例从六个方面详细分析,理清了当时如何编审壮丁和管理壮丁之事。由于比丁制的长期实施,大量比丁册留存至今,为蒙旗人口进行一定的量化分析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和实事依据。第二章,分析清代伊克昭盟之苏木、壮丁、户口、人口数量及其变化,指出其特点。清代伊克昭盟苏木数和壮丁数从建立盟旗开始慢慢增加,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苏木数和壮丁数达到最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开始逐渐减少,至光绪末年壮丁数变得少之又少。这些数据是根据壮丁册得到的数据,因此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可信度和准确度较高。第三章,分析了清代伊克昭盟人口结构和移动。将人口结构从性别、年龄、阶层、户口数、行政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人口移动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清朝初期严格禁止蒙旗人口移动。到了清末,由于大量开垦、回民叛乱、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蒙旗生活贫困化等诸多社会原因,蒙旗人口跨越盟旗移动。与此同时伊克昭盟沿长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及沿黄河地区的大量的汉民移入。该章总结了人口移动情况和特点。
其他文献
研究了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全量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厌氧—好氧—MBR—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处理经长时间回灌的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混凝"工艺,对垃圾渗滤液原液COD的去除率约为30%~53%;氨氮的去除率为20%~23%,约从2 000 mg/L下降至1 600 mg/L,随着氨氮的去除,总氮呈相应的下降趋势;"混凝"预处理并没有增加原液的电导率,甚至出现6%~16%的降低。对原液进行1
分块算子矩阵是以线性算子为元素的矩阵,近年来分块算子矩阵的研究在算子理论领域中非常活跃.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讲,分块算子矩阵理论的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学位论文主要考虑分块算子矩阵的共轭算子和谱,内容包括分块算子矩阵的共轭算子、无穷维Hamilton算子的共轭算子、分块算子矩阵的本质谱和Weyl谱以及无穷维Hamilton算子的本质谱和Weyl谱等.首先,研究了有界2×2分块算子矩
本文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广播《农牧民之友》栏目为研究对象。《农牧民之友》栏目自1956年开播以来已有60年的历史。因为当时的存储设备还没有得到普及导致现在无法获取以前的节目录音,所以本文只能通过分析研究新世纪以来的样本了解该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本文由绪论和三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原因,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概述了《农牧民之友》栏目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具体分析《农
蒙古人在长期狩猎、放牧的过程当中,通过细致地观察野生动物的外表、生活环境、习性等来给它们命名。通过研究蒙古语中的野生动物名称的由来及种类、词义及形成结构来探究我们民族文化思维的特点,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论文以搜集的蒙古语中1682种野生动物名称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语言描述法、数据分析法并结合语言理据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学科,从野生动物名称的种类、结构特点、语义基本体系和蒙古文
目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是日本科研人员在2000年发现并创立的一种核酸扩增技术。LAMP需要4~6个引物,在60℃~65℃恒温条件下,经过30~60min后,可将少量核酸扩增至千百万份。虽然目前检验病原体核酸的方式有很多,比如PCR,q PR,NGS,适配子等,但是LAMP仍因为其所需设备简单易得而脱颖而出。但是LAMP有一个缺点:假阳性率高。这是因为环境污染和引物二聚引起的非特异性扩增。
认知语言学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到现在为止已成为语言学最热门学科。它的出现不仅对语言学领域带来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还通过认知这一窗口观察到了人类大脑活动,并促进了认知科学自身的发展。延伸出神经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领域。本论文沿着认知语言学热潮对蒙古语最有标志性的语法特点元音和谐和多年成为当代蒙古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的蒙古语词重音做了词汇识别研究。蒙古语论著中已有些许利用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蒙古
《哈木尼堪蒙古语研究》一文是对生活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哈木尼堪鄂温克人所使用的蒙古语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以往国内外专家学者用哈木尼堪语来命名并进行过一些研究,但系统性研究甚少。因此本人基于多次到哈木尼堪鄂温克人所在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并利用有关专家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哈木尼堪蒙古语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本论文由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结论、参考书目、附录等内容组成。导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民族文化意识的回升蒙古文期刊的种类开始增多,除了自治区和各盟市公开发行的蒙古文期刊之外,蒙古文内部期刊也陆续出现。这些蒙古文内部期刊的种类多,内容丰富,地域特征明显,是蒙古文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县内部期刊也是外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风俗、人民生活的窗口和媒介。并有将这些历史文化、习俗、传说等用文字记录下来传承子孙后代的作用。本论文对赤峰市《美丽富饶的阿鲁科尔沁
始编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是研究清代蒙古史必不可少的基本史料。时至今日,该史料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称呼,如《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功绩表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钦定蒙古回部王公列传》、《蒙古王公表传》,《王公表传》,甚至可以直接称之为《表传》。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将《表传》广泛应用于他们的研究领域,对该书的史料价值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蒙古国,人们还
乌梁海土语属于卫拉特方言,是跨越中国和蒙古国的蒙古语土语之一。在蒙古国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乌梁海土语研究成果,但是大都属于语音研究资料。在国内,乌梁海蒙古人散居于新疆阿勒泰市及其辖属汗德尕特蒙古族乡、青河县、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等地,他们至今较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方言土语。然而,学界至今尚未对他们的蒙古语土语进行过调查研究。新疆地区的乌梁海蒙古人长期以来一直和人口众多的哈萨克族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