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状表皮癣菌基因组、转录组及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肤癣菌病为全球第四大常见疾病,且皮肤癣菌感染后极易复发。絮状表皮癣菌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癣菌之一,易感染皮肤以及甲,头发感染甚为少见。在印度、伊朗等国家其感染发病率可高于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常见皮肤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在分类学上单独成属,其在致病性和生态习性上也有着独特的一面。因絮状表皮癣菌为亲人性皮肤癣菌,缺乏相应的动物模型,现有的分子、组学等研究工具也仅应用于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的皮肤癣菌,目前有关絮状表皮癣菌的基本特征,包括分子生物学、组学、致病机制等研究还有很多空白,因此本文主要侧重从这些方面对絮状表皮癣菌展开系统的研究,以揭示絮状表皮癣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
  首先我们对本实验室收集到的19株絮状表皮癣菌进行体外形态和酶解反应的分析,结果表明絮状表皮癣菌在土豆培养基上可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特征,角蛋白酶和脂酶活性比其他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弱可能与其易感部位、生态习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多基因位点(ITS、CHS-1、BT2、LSU)分型和AFLP的方法将絮状表皮癣菌分为四种主要的基因型,但未能证实这种分型与形态、酶解活性以及地域有相关性。
  在本文的第二章中我们联合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完成了对絮状表皮癣菌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进行功能注释发现絮状表皮癣菌自身有一套完整的能量和核酸代谢系统以适应不同的环境。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絮状表皮癣菌基因组为现有皮肤癣菌基因组中最大的,且存在方向的不一致性,推测这种现象与其基因组中的Tf2和Tc1-mariner转座子相关。在全基因组水平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絮状表皮癣菌与石膏样奈尼兹皮菌系统发育关系最近,进一步比较分析得出絮状表皮癣菌的生态习性和致病特点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黏附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尤其是1,3-beta-glucanosyltransferasegel3;2)角蛋白水解有关的Cdo1、sub1、sub3、sub7的数量;3)CAzy家族中的CEs和CBMs的数量;4)LysM结构域的种类和数量;5)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结构域。另外我们在分子和基因组的水平揭示了絮状表皮癣菌采用经济节约的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交配型为MAT1-2型。
  最后我们利用RNA-seq和dualRNA-seq技术对絮状表皮癣菌在体外以及与人HaCaT细胞互作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絮状表皮癣菌的蛋白水解及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基因,为临床上的分子标记和靶向治疗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与起源关系最近的石膏样奈尼兹皮菌相比,絮状表皮癣菌在蛋白水解的各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调控机制。金属蛋白酶和DPPV为絮状表皮癣菌蛋白水解的关键调控基因,FAD、MFS转运蛋白、磷脂酶D为絮状表皮癣菌入侵宿主细胞的重要毒力因子,KRT75基因的表达可能与毛发的感染有关,CDC7蛋白激酶可能为无性繁殖的关键调控机制之一。对于细胞而言,絮状表皮癣菌的入侵造成了其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与此同时,与细胞增殖分化、细胞骨架、细胞外基质重塑等有关的基因表达上调以对抗絮状表皮癣菌造成的损伤。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A型肉毒毒素是革兰氏阳性梭状芽孢杆菌在无氧条件下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七种外毒素中的一种,它用于面部注射除皱己有20余年历史,在应用过程中,很多临床医生均发现多点皮内注射后面部皮肤质地明显改善,但其原因不明。2012年,Sang-Ha Oh等学者进行了体外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研究,研究发现A型肉毒毒素可以显著提升胶原水平,下调胶原降解。2014年,本研究小组对于UVB所致光老化的人成纤维细胞进
学位
研究背景: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生存率低且预后差。目前对于黑色素瘤可用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临床中,为了提高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需要系统的治疗策略并不断的开发新的治疗手段。目前的研究提示,肿瘤的免疫治疗法可能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C10orf90是最近被确定的一个通用脆性位点,由于最初发现将C10orf90过表达于几种肿瘤细胞系中,其表现出抑制肿瘤的作
学位
第一部分Wnt/β-catenin与TGF-β/Smad信号通路主要相关分子在雄激素性秃发患者头皮毛囊组织中的表达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又称男性型秃发,脂溢性脱发,在脱发性疾病中最常见。在超过40岁的高加索人中的发病率占到了 50%,在所有的脱发病人中占到了 71%,而其他种族的发生率稍低且发生的年龄较晚,脱发的范围也较小。多种因素参与了
学位
目的: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比观察:(1)急性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大脑相比,功能和结构的异常;(2)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HZ患者向PHN转化前后脑功能和灰质体积的改变。方法:1.获取数据:试验1共纳入32例HZ患者、18例PHN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试验2纳入12例从HZ慢
学位
研究目的 近年来,光电设备已经广泛用于面部年轻化。多次重复的光电治疗常常带来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光电技术的广泛和长期使用也给皮肤科医生带来了新的问题,长期多次激光治疗是否会改变皮肤的敏感性?它会导致表皮变薄吗?会影响表面微循环,从而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目前的临床观察到的主要不良反应集中在色素异常或疤痕形成。客观的皮肤长期随访结果尚缺乏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的重点是广泛使用的多个光电治疗设备治疗后皮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黑色素瘤(Melanoma)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好发于皮肤表面的恶性肿瘤,是皮肤癌中最严重且造成最多死亡的一种类型。近些年来黑色素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尽管众多学者针对黑色素瘤已投入了巨大的研究和治疗方案的改善,但是黑色素瘤仍是临床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巨大挑战。因此,全面深入地探索黑色素瘤的发病机理及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分子调控网络对于研究并开发有效的生物靶向药
学位
第一章皮肤黑素瘤中ESRP1靶基因分析  目的: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皮肤黑素瘤中上皮剪接调节蛋白1(epithelial splicing regulatory protein l,ESRP1)的表达情况和功能调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靶基因ESRP1相关激酶、miRNA和转录因子蛋白互作网络。  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103个皮肤黑素瘤样本转录测序数据,分析预测ESRP1的表达水平及其
[目的]优化外泌体提取分离纯化的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外泌体提取效率。基于二代测序对AD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miRNAs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AD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中miRNA-150-5p对KC的增殖、凋亡、活化、分化以及炎症的调控及作用机制。  [方法]①收集我院AD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样本,分别采用超高速离心法和exoEasyMaxiKit试剂盒法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采用电镜与纳米颗粒
第一部分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株构建  目的:构建交换镶嵌型penA10.001和penA60.001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突变株  方法: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质粒pUC57-penA10.001-kanarpsL-down和pUC57-penA60.001-kanarpsL-down,采用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完整交换两株临床分离菌株SZ20(penA60.001)和SRRSH78(pe
学位
目的:反常性痤疮(acne inversa,AI)是一种主要累及顶泌汗腺分布及间擦皱褶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丘疹、结节,后期可逐渐形成脓肿、窦道、瘢痕,常伴有疼痛。本病是与遗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免疫相关疾病,且此病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生活质量,易伴发抑郁、焦虑及社交障碍等心理性疾病。反常性痤疮患者中约有30%-40%的患者有家族史,即家族性反常性痤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