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46年的寒潮变化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GODWHB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潮是影响我国冬季的天气现象,常伴有地面迅速降温,升压和大风。本文从极端降温事件的角度出发,确定寒潮事件发生的标准,研究与寒潮相关的降温、大风、和升压事件的时空变率及可能的环境条件。 本文使用国家气象局资料中心整编的1960.2005年中国地面资料气候日值数据,由其中572个站点的日最低温度获得一天(24h)间隔和两天(48h)间隔的降温事件,以每下降2.5℃为一个降温等级,从降温2.5℃到25℃共划分10个等级。考虑到降温事件的区域差异,对全部站点根据降温事件的频次和多发时间的特性,利用聚类分析得到六个分区。然后分别分析六个区域降温事件的特征,结果发现46年来10℃以下的降温事件在各个区域的所有站点上都曾发生过。从大于10℃的降温开始,降温事件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小,逐渐表现出一定的极端性和区域性。 本文选择1-2天内降温10℃作为寒潮事件的阈值,把1-2天内降温10-15℃和降温15℃以上分别定义为一般寒潮和强寒潮事件。通过对两类寒潮降温、大风和升压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统计,得到下面几点结论: 1.我国存在四个寒潮降温事件比较频繁的区域,分别在新疆北部,河套至华北,东北和华南。这四个区域的寒潮气候发生频次的逐候分布表明,寒潮活动比较频繁的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份,定义这一时段为我国的冬季风盛行期。 2.冬季风期间,过去46年来寒潮频次显著减少的区域在河套-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在解释几个区域的寒潮事件减少趋势时,认为东亚西风环流指数的增强和南北温差减小造成的斜压性减小都可能与寒潮频次减少有关。 3.大风高频次集中在新疆北部、河套-华北,东北和华南等四个区,全国范围内大风事件的频次在过去46年来都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统计结果指出,15℃以上的强寒潮发生时东北地区的日平均风速最大可达到5m/s以上。与两类寒潮伴随出现的地面气压升高10-16hPa和16hPa以上的事件频次分布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东北和华中地区。寒潮升压事件只在华北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
其他文献
本研究围绕复杂地形区域尺度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问题,分析了贵州西部“西电东送”几个大型火电厂所在地区的大气边界层特征,采用局部嵌套的高分辨率复杂地形大气扩散模式系统模拟
大气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简称ISO)中有两个频带的振荡最为显著,即10~20天(准双周)和30~60天(或40~50、30~50、准40天)两个周期段,且在季风区最为活跃。本项工作主
本文引进了气候诊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一MTM—SVD,讨论了这一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比较了它与一般EOF、SVD、谱分析和小波分析在原理和功能上的差异和特色。作为应用实例,将MTM—SVD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类型之一,我国草地资源丰富,研究草原陆-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对定量认识下垫面与上层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全球变化非常必要。本
本论文主要研究2005年0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后在台风外围云系里发展起来的一次中尺度对流过程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理。首先通过对这次中尺度对流过程在卫星云图和雷达
瓦其比火艺术简历 彝族,1967年生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西昌师专美术系讲师。瓦其比火油画作品 Wazi fire art resume Yi
期刊
利用1955~2006年自贡市气象资料,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累计距平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自贡市近52a来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再生稻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并用均生函数预测模式对未来
继南宋末叶学者桑世昌之《兰亭考》一书后,俞松的《兰亭续考》又是一部关于《兰亭帖》鉴藏和研究的重要文献。本文将《兰亭续考》一书所著录的面貌各异的《兰亭帖》本子一一
数值模式动力框架的耗散对模式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而模式动能谱是测量模式动力框架的耗散的直接度量。使用动能谱研究数值模式是研究和评估模式动力框架的—种非常规的有效方
本文首先利用1948~2004年共57年的对流层顶气压场和温度场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平均温压场的空间分布结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然后初步分析了1958~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