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船舶能效和恶劣海况航行安全的快速性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碳减排的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简称EEDI)要求的强制实施,以及出于航行安全考虑而出台的船舶主机最小推进功率规定,对船舶方案设计阶段快速性性能预报的效率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船舶快速性的船型优化在船舶产品开发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船舶快速性以及与快速性相关的航行安全问题的预报技术开展了研究。采用数值仿真技术、物理模型试验技术预报了船舶在静水和波浪中的航行性能,并通过实船试航监测数据对预报准确性开展了验证研究,为工程界应对EEDI碳减排要求以及IMO正在酝酿实施的更严格碳减排法规时所面临的具体工程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为形成工程界普遍认可的计算方法或行业标准提供了技术储备。在静水条件下船舶快速性研究方面,本文建立了螺旋桨敞水性能、船舶阻力和自航等问题的数值模拟技术,完成了某新建11万吨级油船(Aframax油船)静水快速性数值模拟计算预报;开展了该船静水中的物理模型试验,采集了该船实际航行监测数据,将上述三种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 Aframax油船的尾部型线改进,分析了不同改型方案的船—桨耦合性能。在波浪条件下船舶快速性研究方面,针对目前业界关注的最小推进功率和风浪失速问题,开展了波浪增阻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波浪增阻的计算误差对风浪失速和最小推进功率的影响;研究了随机海况下船舶自航数值模拟方法,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本文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研阅IMO国际海事组织相关资料文件,系统梳理了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方法,调研船舶在实际营运海况中快速性预报技术的研究进展,剖析了工程界所面临的具体问题。(2)结合船舶快速性问题的特点,研究了船模静水试验方法、规则波条件下预报波浪增阻的试验方法、非规则波中船舶自航的模型试验方法、以及试验数据分析方法和功率预报方法。此外,基于CFD数值模拟平台和算法,研究了流场基本控制方程组和边界条件的选取原则,并就快速性数值模拟的关键问题,如流场粘性、自由液面、动边界、规则波和非规则波模拟等问题,及其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如CFD数值方法中的湍流模型、流体体积函数法、动网格技术、数值造(消)波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阐述。(3)建立了典型船舶模型的螺旋桨敞水性能、船舶阻力和静水自航的工程化数值模拟和评估方法,对数值模拟结果、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实船试航数据开展了对比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Aframax油船开展尾部型线变换,进行船-桨一体化分析和方案优选。(4)针对EEDI计算中风浪中航行失速系数的确定和恶劣海况航行中最小推进功率的计算,开展了船舶波浪增阻计算方法研究。首先,开展了网格有效性分析,建立了兼顾计算效率和精度的波浪增阻网格划分方法,计算了典型航速和波长的船舶波浪增阻传递函数,采用谱分析方法预报船舶在特定随机海况中的波浪增阻;然后,开展了波浪增阻物理模型试验,对波浪增阻数值分析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开展对比分析;研究了基于波浪增阻的船舶风浪失速系数和最小推进功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波浪增阻计算方法用于风浪失速系数和最小推进功率预报时具有足够的工程精度。(5)目前国内外对于非规则波浪自航模拟的研究成果较少,针对实际营运的Aframax油船模型,本文建立了随机非规则海况中船舶自航数值模拟技术。采用联合运动模式来处理船舶在波浪中的六自由度运动以及螺旋桨相对于船体的叠加旋转,详细地讨论了背景域、船体域和螺旋桨旋转域等区域以及交界面的网格划分方法。此外,还对比分析了采用滑移网格方法与重叠网格方法模拟螺旋桨运动在计算精度和效率上的差别,给出了工程应用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航天装备可靠性是其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结构最佳性能的基础。薄壁加筋结构作为航天装备的主承力构件,其使役性能直接关系到发射任务的成败。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广泛存在于结构生产制造和服役等各个阶段之中,考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结构使役性能产生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方法进一步提升其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靠度优化方法作为量化结构失效概率并从设计层面处理其失效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何保障结构可靠度分析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做法,包括设计适合学生个体的问题、与文本相关联的趣味性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主干问题、基于文本体验引发思考的问题以及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开放性问题五个方面,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等离子体与壁面材料的相互作用是实现在经济上可行的聚变能应用的主要挑战之一。目前金属钨(W)凭借其优异的热机械性能、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和较低的氚滞留率等特点,已被广泛认为是等离子体面壁材料(PFM)的首选材料。但大量实验表明,当W壁暴露在低能量、高通量聚变等离子体下时,W壁表面形态会发生变化,并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模糊特征”的纳米绒毛结构。这将严重影响PFM的热机械性能、增加氦(He)及氢同位素的滞留率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电子皮肤、健康监测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柔性可穿戴传感技术的研究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小尺寸性、导电性、柔性、化学稳定性和制备简易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可穿戴器件的制备。其中以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线圈等)为传感介质的应变传感器展现出灵敏度高、应变范围宽、分辨率高等优异的性能。但目前不足的是,其应变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机制尚不明晰;同时除了应变传感之外,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