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PM2.5污染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了解PM2.5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对防治和改善空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三角核心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8-2015年遥感反演PM2.5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方法、相关系数法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 PM2.5时空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PM2.5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1998-2015年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平均值为52.83μg/m3,年际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运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进一步分析时间变化,得到PM2.5浓度呈非线性上升变化趋势。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划分的空气质量指数级别,1998-2015年PM2.5浓度达到年均限值要求的比例范围为1.2%~28%。PM2.5 污染加剧。(2)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存在集聚现象,且集聚程度越来越高,PM2.5污染区域性特征愈加明显。其中污染在江苏省程度最大,范围最广,各城市浓度波动程度整体较大,是高值集聚主要区域,且集聚区域呈扩大趋势;其次为上海市、嘉兴市、湖州市和杭州市主城区一带,污染较为严重,其中上海市波动幅度最大;浙江省其他区域,尤其是沿海城市,PM2.5污染状况较良好,且浓度变化幅度较小,是低值集聚主要区域,且集聚区域呈稳定趋势。(3)2000-2010年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空间格局变化的明显特征是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小。整个景观呈现多种斑块的散布格局。(4)PM2.5与建设用地面积显著正相关,其连片化发展能显著增加PM2.5浓度;与林、草地面积显著负相关,表明林、草地能有效降低PM2.5浓度,特别是形状复杂的大面积林地斑块以及密度大的草地斑块,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景观水平上,平均形状指数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说明景观斑块形状不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M2.5浓度。(5)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拟合变量,以土地利用类型为自变量,林地面积和水体面积进入方程,表明林地和水体是影响PM2.5浓度的两大土地利用类型;以景观格局指数为自变量,林地最大斑块比例和水体边缘密度进入方程,林地的最大斑块面积越大,水体的边缘密度越小,越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