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了脑白质各向异性的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项可影响神经元的无创医疗技术,需提供一定电流或者电压对人脑进行刺激,导致电场流经整个大脑区域,对治疗神经和精神性疾病可提供帮助。考虑到安全可靠性,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曾用有限元法来仿真tDCS过程,该方法由于涉及了复杂的几何外型和边界条件,可提供更精准的结果,故本文选用基于有限元理论的ANSYS软件进行仿真。脑白质各向异性的影响目前没被研究透彻,所以本文的目标是深入观察脑白质各向异性电导率对电场分布的影响。为了运算求解快捷,本文建模选取通用的理想三层球模型,并采用相应的便于显示坐标的MNI坐标系空间。最初的研究里,脑白质组织被赋予各向同性的常数电导率值。为了更准确地仿真tDCS过程,本文充分地考虑了大脑皮层中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电导率,以Wolters提出的体积约束理论为基础,对第三层头球模型进行分割,提出了一种能体现白质各向异性电导率的建模方法。求解轮廓图结果显示,其中一各向异性模型在第三层场强值与国外研究者所使用的参数接近,优于各向同性模型结果。接着算出关键靶点的场强和电流密度,其结果可为实际应用提供相应的参照。为了进一步研究白质的各向异性,将第三层细分为脑脊液、灰质和白质三部分,并建立代表各向异性白质的柱状神经纤维束模型。最后,求解出第三层局部脑组织的电场强度云图与能清晰反映场强数值变化的路径图,并对场强路径图进行了详尽分析,从路径分布图可看出一些云图上不易观察的细微变化。各向异性模型中部纤维束区域,在第2条路径中场强值出现了凸起,第3条路径出现了凹陷,而各向同性模型则呈现较平滑的缓降趋势。结果充分体现了白质各向异性的特征。
其他文献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等技术,由大量价格低廉的传感器节点组成。因为其具有高监测精度、
随着物联网的赤手可热,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 Network,WSN),受到各界研究学者的关注。WSN是无线通信、微传感器、微处理器、分布式处理等技术的综
目前,中国城市交通工具中汽车仍占主要地位,大量的汽车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现代有轨电车凭借载客量大、安全舒适、节能环保、快速便
扩频通信技术在当前的军事和民用通信中应用广泛,其扩谱信号具有被截获概率低、抗干扰能力强、频带利用率高、码分多址和高保密性等一系列优点,在接收端如何实现扩谱信号的可靠
随着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网络之间的交互日益增多,网络上非法信息扩散等不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虽然现有的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对防止外部入侵有一定的效果,但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服务的推广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随之产生的用户数据增长迅速。图像具体、易理解的特性,使得它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多媒体数据的载
码率自适应是提升频谱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码率自适应方案,可以在不增加系统功耗和复杂度的情况下,使得编码码率适应信道变化,提升系统吞吐量。码率自适应方案包括多码率
随着TD-SCDMA网络建设第三期、第四期工程的顺利完工,2011年中国移动还将启动TD五期建设,主要目标仍是通过增补盲点和网络优化继续提升网络质量。可见受限于工程建设的步伐和实
在无线协作中继网络中,由于中继节点的引入,系统的资源调度与原来蜂窝网络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一、中继将原来的单跳链路分割成两跳或者多跳链路,造成了通信过程中链路瓶颈出现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WWW业务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用户越来越关注托管服务器的安全以及IDC网络的性能,在这种需求下,运营商迫切需要一套能够监测、分析WEB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