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T型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及恢复系的标记辅助选择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yyang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中,T型雄性不育小麦是研究最深入、研究时间最长的一种类型,但T型雄性不育小麦恢复源较少、恢复力高的恢复系选育较难.2114是一个新选育的小麦T型雄性不育单基因恢复系,它携带有来自小伞山羊草恢复Rf<,6>.该研究致力于寻找与恢复基因Rf<,6>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恢复基因转移到逐艺性状优良的春小麦品种中.该研究采用GISH、RAPD、SSR和ISSR方法对恢复系进行研究,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2114中携带恢复基因的易位染色体在不同的遗传背景的雄配子中传递率各异但在雌配子中传递正常.2、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对恢复系2114,中来自小伞羊草的易位片段进行鉴定.3、在46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2个与恢复基因Rf<,6>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OPI18<,1260>和OPP19<,557>,它们与恢复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4cM和6.0cM.4、将RAPD扩增产生的多态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合成了两对特异性的SCAR引物,新合成的SCAR引物不包含原有的RAPD序列.5、从选用的UBC组43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两个能在可育和不育池间扩增出多态性的引物808、848,对组合ND44A/2114的F<,2>代分析表明这两个标记与恢复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9cM和4.9cM.6、以2114为父本分别与3个农艺性状优良的春小麦品种小冰33、甘630、高原602杂交,并以相应的春小麦品种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
其他文献
With various exascale syste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planned over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developing application software for such unprecedented computing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近年来,遗传基础狭窄已经成为限制栽培种陆地棉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因素。为了探究拓宽棉花遗传基础,提高棉花的遗传多样性以提高棉花品种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广泛利用棉属野生种,开展远缘杂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澳洲棉、比克氏棉和雷蒙德氏棉都是二倍体野生种,具有多种在棉花育种中可利用的优良特性。为了有效发掘和利用澳洲棉、比克氏棉和雷蒙德氏棉的优异基因资源,将
实验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地方性本科高校现状,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够突破时间、空间、仪器设备的限制,建立开放、自主、高效的实验环境,全面
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提高小麦产量,化肥施用量逐年递增,导致环境污染、土壤性质改变。因此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损失、降低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缓控释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其肥料在土壤中释放速率与作物养分吸收一致,对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扬麦1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缓控释肥对小麦生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效率
油菜是我国一种主要的油料作物,其种植面积达6.0×10~6hm~2,每年生产菜油300~350万吨,产量及播种面积均位居世界第一位。预计在近几年内其种植面积可能达到7.0×10~6 hm~2。目前,开展优质杂交种的选育已经成为油菜育种的主攻方向。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对于能否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质杂交种起着重要的作用。分子标记在育种上的广泛应用为广大育种工作者了解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选择最佳亲本配
该试验以冬麦北移育种过程中育成的冬麦品种9625(试验编号)为试材,玉米品种选用改良沈试29、唐抗五、早熟一号、特早熟一号,对复种、20+40和平共处20:80的米麦间套作模式进行
作物遗传育种依赖于新基因的发扬和利用,其中基因定位和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 ,将有助于拓宽基因资源,加速育种进程和提高育种效率.该研究应用分子标记结合 群分法,对三个
As Moore’s law based device scaling and accompanying performance scaling trends are slowing down,there is increasing interest in new technologies and computati
油画风景写生作为我国高等美术院校油画教学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与历练学生“对景写生”的观察能力、快速捕捉光色的能力、画面组织和表达能力。然而在实际写生训练教学中发现
In this study, hybrid computational frameworks are developed for active noise control (ANC) systems using an evolu-tionary computing technique based on gen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