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传神论”视域下人物形象塑造与关系构建研究 ——以纪录片《声生不息》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ub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地理环境及悠久历史赋予中华民族不一般的历史使命和民族特色,并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美学概念体系。而在19世纪90年代,电影艺术的传入,使得中华民族所固有的艺术审美思维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碰撞,并在百年之内席卷中国各阶层人民,收获到普遍的认同,撼动了长久以来的中式思维习惯和审美意识。而电影时至今日,也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相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在与西方纪录片这门“新兴”艺术进行融合创作之时,东西方美学思维的碰撞也由此产生。在现如今,现代主义高科技文化笼罩着的当代社会中,纪录片作为西方舶来品,其主要创作手法及人物剖析解读方式占据主流学术地位的是西方理论。而纪录片在中国本土大地上也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但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话语表达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忽视或完全丧失的状态,因此本文以中国传统审美艺术理论及人物塑造理论为基础,对富有极强的中国民族独特性质主题的纪录片进行解读。“传神论”原本是在美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成就和独特的理论视角,是由中国绘画美学大师顾恺之所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囊括——绘画主体与绘画客体平等的情感交流状态,强调以“神”统“形”,以“形”写“神”,即重视精神塑造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物本身的细节和典型特征的突出。复旦大学周斌教授曾提出——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那么首先就应该转换西方视角,把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与理论研究成果有机运用在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建构之中,使之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本文以传统人物形象塑造理论——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切入口为以中国特色视角观察纪录片世界提供了新的角度。
其他文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关键。我们要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一体推进,加强驻点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驻点村第一书记和队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带动村干部和村民通过农村产业转型,实现产品提档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型,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做出新贡献,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期刊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梳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概况及前世今生,充分阐释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与制作工艺。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多重的语言特征,把握年画与节庆、宗教及农耕文明的关系,揭示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典型代表,在原始信仰、装饰美化和伦理教化方面的深刻意义。同时
学位
快经济时代的到来引发城市人口的骤增,为跟上时代的发展及自身的经济需求,生活节奏持续加快,日常产生的压力却无法缓解,导致生理与心理的健康状况变成隐患。由此兴起体验经济,人们从追赶生活的脚步逐渐开始学习享受生活,放下压力并转移至放松身心。这种治愈需求在心理学中称为复愈需求,在环境心理学中这种可以带来复愈能力的环境为复愈性环境。近年来,带有交互内容博物馆、美术馆等展示空间则是城市中的打卡点,希望在参观或
学位
艺术治疗作为一门发展完善的学科,最初艺术治疗在方法上多以绘画的形式为主,是一个引导观者主动表达和释放的过程。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孤独是一种常态,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给人造成了高压的状态,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电子产品和虚拟世界过分依赖,从而产生忽略现实、缺少现实沟通的现象,导致心理疾病出现的频率相比于其他时期明显增多,心理疾病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情绪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的过程反映出的是一种人文关怀
学位
2002年至2021年间泰国一共发布了四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两部国家旅游发展规划。泰国近20年的旅游发展规划细致地明确了泰国旅游的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并见证了文化旅游经济与国民生产经济的共同发展。本研究将从文本出发,以2002年以来的四部泰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两部国家旅游发展规划为研究蓝本,尝试从文本内容梳理中探究泰国旅游发展规划的特点、预测泰国旅游发展规划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探讨泰国旅
学位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办公,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网络连接使用电子设备的同时,随处潜伏着的网络攻击也在伺机破坏着网络的安全,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网络攻击事件防不胜防,保护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网络入侵检测作为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网络安全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网络恶意流量识别作为网络入侵检测的重要
学位
打榔舞流传于广西天等县壮族地区,是壮族优秀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它的起源发展和壮族先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打榔舞是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壮族文化的展现。但如今,打榔舞面临着与其他民族传统活动相同的发展困境。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壮族打榔舞文化的生态环境、起源传说、功能价值、开展现状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调查制约打榔舞文化的发展影响因素,为这
学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坚定学习信念,加强自我革新,才能在时代中脱颖而出,而严重的学习倦怠无疑会成为学习者自我革新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培养积极的学习信念和减少学习倦怠显得尤其重要。目的:本研究基于前人对学习信念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南宁市本科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信念与学习倦怠的现状、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学习信念与学习倦怠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
学位
武辉瑨,字自昭,唐安慕泽人,1787年出仕西山朝,1789年奉命出使中国,撰有《华原随步集》;1790年陪同国王阮光平为乾隆祝寿,撰有《华程后集》。其父武辉珽,黎朝景兴中名进士。与潘辉益、段浚、阮偍、宁逊等是好友。武辉瑨汉文诗集两种,《华原随步集》今存抄本一种(汉喃研究院藏,编号为A.375);《华程后集》今存抄本一种(汉喃研究院藏,编号为A.700)。此外,吴时任、武辉瑨、潘辉益三人作品合集《燕
学位
随着数字时代的高速发展,影像与城市的关系愈加密切,利用宣传片塑造城市形象成为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路径。相较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宣传片所呈现的城市形象存在“大同小异”的问题,宣传片所展现的城市意象共性泛滥、个性丧失,导致蕴含历史与集体记忆的旧城难显其韵,快速开发的新城乏善可陈,本论文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出发点,从跨学科的视角切入,结合毕业作品《聊,一座城》的创作,探究中小城市宣传片如何更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