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分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力量。教育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具有信号作用,教育背景与收入、代际流动机会息息相关。在教育精英化与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公共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影子教育盛行。激烈的教育竞争对父母的人力资本决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焦虑”情绪在社会上蔓延。在此背景下,研究子女教育成果对父母福利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状态是度量个体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在福利框架下研究了子女学业表现对父母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研究发现:(1)子女学业表现的改善会提高父母主观幸福感。当控制了父母子女特征变量、地区特征变量及个体固定效应之后,子女学习成绩有改善的家长更容易对生活感到满意。这一效应对于中等收入家庭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显著,对于低等收入、高等收入家庭以及非独生子女家庭则不显著,同时“质量-数量”权衡机制也在发挥着作用。(2)当子女学习成绩不好时,家长可能会选择付出更多时间、金钱、社会资本等代价来为孩子择校或是送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增加教育参与行为,从而帮助子女提高成绩。(3)子女学习成绩的下降会引起父母患抑郁障碍风险的增加。这一效应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以及自评经济收入地位中下的父母来说尤其强烈。此外,子女学业成绩下降对父母心理健康的负面效应也会随着父母年龄增大而变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政府一方面应将公共政策与资源扶持向弱势群体与落后地区倾斜,实施有效的公共教育干预政策,为低等收入家庭提供更多改善教育背景、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应加快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针对教育事业相关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发展,从而疏导家长、青少年等特定群体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风险,提升居民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