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动物模型,观察新生7日龄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caspase-3(半胱氨酸蛋白酶)和Aβ1-42(β淀粉样肽)的表达变化,探讨NAP(活性依赖性神经保护蛋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而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探索一条新的可能的治疗途径。方法:新生Wistar大鼠78只,清洁级,雌雄不限,体重16-20g,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2)缺氧缺血性模型组,(3)NAP处理组,(4)NAP预处理组。假手术组(共6只大鼠)只做颈正中切口后缝合,不阻断颈总动脉,不作缺血缺氧处理,其余大鼠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1h后,吸入8%氧和92%氮2h(缺氧2h),建立HIBD模型。NAP预处理组在缺氧缺血前半小时腹腔注射NAP,NAP处理组将缺氧缺血动物从低氧环境取出后,立即腹腔注射NAP注射液。(2),(3),(4)组分别为恢复正常供氧后存活1,3,5,7d四个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均为6只大鼠。对所有实验动物的行为进行观察,取所有实验动物的脑组织,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评价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模型组,NAP预处理组和NAP处理组不同时间点caspase-3和Aβ1-42的表达。结果:缺氧缺血模型组,NAP处理组和NAP预处理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光镜下对假手术组脑组织皮质进行观察,未见明显的caspase-3和Aβ1-42阳性细胞。缺氧缺血模型组1d大脑皮质可见少量caspase-3和Aβ1-42免疫组化阳性细胞,3d达到高峰,7d仍可见caspase-3和Aβ1-42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缺氧缺血模型组各时间点caspase-3和Aβ1-42免疫组化阳性细胞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NAP处理组和NAP预处理组caspase-3和Aβ1-42阳性表达细胞与缺氧缺血模型组相对应时间点比较均显著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AP处理组caspase-3和Aβ1-42免疫组化阳性细胞与NAP预处理组各对应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和Aβ1-42在脑组织缺氧缺血后的表达趋势一致,且二者呈直线正相关(r=0.423)。结论:大剂量NAP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运动能力的改善无明显效果。缺氧缺血后脑组织的caspase-3和Aβ1-42的明显上调提示caspase-3介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和Aβ1-42的神经毒性作用均参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而大剂量NAP则可能通过抑制二者的表达,从而参与了缺氧缺血后脑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