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幼胚离体培养及其再生植株变异的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筛选胚性愈伤组织率高的玉米基因型并探讨玉米幼胚在离体培养过程中诱发变异的因素,同时为广西区今后玉米转基因育种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进行了本次试验。 试验以540、7932、9313、7313、5010、HQ2、综31七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进行幼胚离体培养,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分化和植株再生及再生植株的生根、炼苗、移栽等试验,对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优化了玉米幼胚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方法;从细胞学、植物学、生理生化、农艺性状等方面对再生植株进行了鉴定。主要分析了基因型、幼胚大小、2.4—D和AgNO3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初代只有以540、7313、5010、HQ2、综31可以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胚性率分别为12.0%、82.5%、7.2%、63.1%、71.1%。选择大小为1—2mm的幼胚作为外植体有利于获得理想的愈伤组织,2.4—D是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必不可少的植物激素,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2.4—D浓度以2.0mg.L-1为宜,不同基因型的胚性率分别为17.1%、97.5%、15.2%、94.4%、92.9%。在愈伤组织继代过程中2.4—D浓度也是以2.0mg.L-1为宜。但2.4—D又是诱发变异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降低2.4—D的用量,以减小其对愈伤组织的毒害作用,保证再生植株保持母本的遗传稳定性;AgNO3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转化和生长,最佳浓度为10mg.L-1,在继代过程中比没有加AgNO3培养基的胚性率分别高出7.9%、26.9%、17.4%、19.0%。愈伤组织通过继代可以扩大繁殖和相互转化,但继代也是造成遗传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再生植株的变异率也随着升高。通过对再生植株的鉴定发现再生植株在染色体、解剖结构、形态、过氧化物同工
其他文献
在经过了一段狂热之后,六十年代初,新中国进入了一个难得的清醒阶段。至少,在党的决策层,愚昧在退潮,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觉醒了。这表现在党报的宣传
Objective: The meta-analysis is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Tai Chi exercise for motor function and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Methods: Ra
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作品,常将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形成一种意境。在新闻写作中是否需要有意境的描写呢?有人讲,意境是文学作品的事,新闻写作不能讲意
以土壤有效磷含量0.02 mg/kg和80 mg/kg条件下对来自云南5个稻作区和16个地州的548份地方稻核心种质和60份改良品种盆栽,考察18个形态性状2种条件下的相对表型性状为基础,进
本文以烤烟(龙江911和吉烟七号)、晒烟(延晒3号和延晒4号)、白肋烟(TN90和KB108)三种类型烟草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类型烟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和叶绿
Objectives: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whether nutritional supplement can improve the benefit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sarcopenia in th
小麦K型不育系具有易保持、易恢复、无不良细胞质效应的优点,但其育性恢复度高而稳定的恢复系仍然偏少,是制约其在生产上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小麦K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不仅受遗传因素控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关于遗传因素已有很多报道。环境对其育性恢复度的具体影响仍不完全清楚。本试验利用16个K型不育系与12个K型恢复系组配测交组合,探讨了不育系间的易恢性差异和恢复系的恢复力差异;利用18个K型杂交组合研究了
天津《今晚报》的新闻采访,使我感到既新奇,又钦佩。奇在何处呢?今年夏天,我在哈尔滨,碰见《今晚报》的一位记者。我心想,哈尔滨与《今晚报》有 The news interview with T
目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手段正在向高科技力向靠拢,促使世界各国对公共安全事业的发展建设给予了充分关注和大力支持,因此安防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快速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
Depression is not only a major global public health conce,but also a common comorbidity among patients who experience chronic diseases,such as cancer,stroke,h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