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老年人群中肥胖与房颤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长期发作对健康危害严重,是引起脑卒中,心衰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由于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措施且手术治疗费用昂贵治疗后尚有较高的复发率已经成为本世纪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寻找可改变的房颤危险因素突显其重要意义。近来国外研究表明肥胖与房颤存在关联。然而几乎没有来自亚洲人群的报道。在人群整体BMI水平较低的我国人群是否仍有上述关联呢?本次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目的:初步探索中国中老年人群肥胖与房颤的关系,为房颤病因研究和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非瓣膜性房颤预防血栓栓塞的研究,项目编号:2001BA703B14)2004年秋季在全国10个地区(北京石景山农民、北京市居民、山西盂县农民、江苏金坛农民、浙江舟山渔民、广西武鸣农民、陕西汉中农民、四川德阳居民、广州番禺农民及黑龙江牡丹江居民)进行的35岁以上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的横断面资料,进行肥胖与房颤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排除体重指数不足18.5的人群后,共有18115人资料完整,进入最后分析,其中男性8029人,女性10086人。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不同肥胖水平的房颤风险。房颤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心电图确定,任一者为阳性者定义为房颤。房颤患者进一步接受了详细的病史调查和超声心动检查。非瓣膜性房颤定义为超声诊断显示没有瓣膜病变的房颤患者,分析时进一步剔除了手术后房颤和甲亢引起的房颤及超声和房颤病史检查缺失的患者。肥胖的测量指标有二,分别为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体重、身高和腰围由调查员采用标准化手段测量。BMI=身高(cm)/体重(Kg)~2,BMI<24 cm/Kg~2定义为体重正常,24 cm/Kg~2≤BMI<28 cm/Kg~2定义为超重,28 cm/Kg~2≤BMI定义为肥胖。WC(cm)作为分组变量时分为正常、轻度升高和重度升高三组,切点在男性为85cm和95cm,在女性为80cm和90cm。结果:共发现房颤患者193人,男性89人,女性104人。房颤患病总体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的趋势,6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明显增加。人群超重肥胖率分别为34.2%、13.1%;腰围轻度升高和重度升高率为32.6、16.0%。房颤患者的年龄、BMI、心肌梗死患病率、左室肥厚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饮酒率等均显著高于非房颤患者。以往研究表明瓣膜性疾病、手术、甲亢等亦为房颤的危险因素,但是十五攻关课题仅对房颤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和详细的房颤病史调查,因此无法在模型中控制上述因素,因此考虑剔除瓣膜性房颤、手术后房颤及甲亢引起的房颤后进一步分析非瓣膜性房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男性不同病因的房颤构成比为非瓣膜性房颤79%、瓣膜性房颤~*21%;女性不同病因房颤构成比为非瓣膜性房颤65%、瓣膜性房颤~*35%。一、肥胖与房颤的关系1、BMI与房颤的定性定量关系体重正常、超重、肥胖者的房颤患病率分别为0.9%、1.1%和1.7%。房颤患病率随BMI升高而升高,体重正常组年龄调整房颤患病率为0.67,肥胖组年龄调整房颤患病率高达1.02%。男性女性年龄调整房颤患病率随BMI升高而升高,正常和超重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将BMI作为连续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调整年龄、地区、心梗等危险因素后,BMI值与房颤患病率显著正相关,OR值为1.09(CI:1.05-1.14)/单位。将BMI作为分类变量引入方程,以体重正常人群为参照,超重、肥胖组的OR值分别为1.21(CI:0.86-1.69)、1.88(CI:1.26-2.81),趋势检验P均小于0.01。男性、城市及老年肥胖人群与房颤的关系更为密切。2、WC与房颤的定性定量关系腰围正常、轻度升高、重度升高者的房颤患病率分别为0.8%、1.1%、1.9%。男性腰围随年龄变化不明显,女性腰围随年龄升高。房颤患病率随腰围增加而增加,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将腰围作为连续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调整年龄、地区、心梗等危险因素后,腰围值与房颤患病率显著正相关,男性女性OR值分别为1.03(CI:1.01-1.06)/cm和1.03(CI:1.01-1.05)。将腰围作为分类变量引入方程,以腰围正常人群为参照,调整其他因素后,男性女性腰围重度升高组的OR值分别为2.53(CI:1.41-4.56)、1.57(CI:0.95-2.59)。二、肥胖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1、BMI与非瓣膜性房颤患病率的定性定量关系剔除瓣膜性房颤、手术后房颤及甲亢引起的房颤后,进一步分析BMI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如所预期,BMI与该类房颤关联更强。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调整其他因素后发现,BMI每增加一单位,房颤患病风险升高12%(CI:6%-18%)。调整其他因素后,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和肥胖组的OR值分别为1.53(CI:0.99-2.35)、2.39(CI:1.44-3.98)。其中,女性BMI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更明显,超重和肥胖组的OR值分别为1.86(CI:0.99-3.47)和2.53(CI:1.25-5.15)。2、WC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定性定量关系剔除瓣膜性房颤、手术后房颤及甲亢引起的房颤后,WC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联也明显加强。尤其是在女性中,WC每增加1cm,非瓣膜性房颤风险升高6%(CI:3%-9%),WC轻度升高和WC重度升高与WC正常女性相比,OR值分别为2.35(CI:1.16-4.76)和3.37(CI:1.61-7.08)。3、BMI与WC对非瓣膜性房颤的联合作用进一步分析BMI与WC对非瓣膜性房颤的联合作用。分别按BMI切点24kg/m~2、28kg/m~2;腰围切点:男性85cm、95cm,女性80cm、90cm将人群分为3*3共9组(BMI三组,WC三组)。以体重和腰围均正常组为参照,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85/80cm≤WC<95/90cm(男性/女性),BMI<24 cm/Kg~2、24 cm/Kg~2≤BMI<28 cm/Kg~2及BMI≥28 cm/Kg~2组的OR值分别为1.12(CI:0.54-2.29)、1.83(CI:1.08-3.11)和2.28(CI:0.87-5.98);WC>95/90cm(男/女),BMI<24 cm/Kg~2、24 cm/Kg~2≤BMI<28 cm/Kg~2及BMI≥28 cm/Kg~2组的OR值分别为3.43(CI:1.00-11.78)、2.29(CI:1.18-4.43)和2.85(CI,1.60-5.09)。而WC<85/80cm(男/女)时,房颤患病风险与BMI的关系不明显。由上述结果可看出WC>95/90cm(男/女),BMI<24 cm/Kg~2组房颤患病风险最高,其余各组基本随BMI和腰围的升高而升高。结论: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肥胖与房颤密切相关。此结果提示肥胖可能是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干预肥胖可能起到预防房颤的作用。使用腰围和BMI联合评估肥胖与房颤的关系更为充分。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分析胎儿肾脏囊性疾病的产前超声声像图表现及相关的临床资料,探讨胎儿肾脏囊性疾病的发病规律以及产前超声在诊断胎儿肾脏囊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
研究了高温胁迫下不同浓度2,4-表油菜素内酯(EBR)处理对甜瓜幼苗生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0.5~1.5mg.L-1EBR处理能有效缓解甜瓜幼苗高温胁迫下受到
酶作为催化剂,可以高度特异地增加化学反应的速率,而DNA重组技术和发酵技术的发展又大大增强工业酶在生产中的作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工业酶总产量达到每年40余万吨,并呈逐年增
众所周知,脱胎于体育解说的体育评论已经成为重大体育赛事直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这是电视作为一门“视听同构”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随着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专业
2014年9月,从第128届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年会上传来喜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荣誉主任庞国芳荣获2014年度AOAC最高科学荣誉奖——哈维·威利奖,以表彰他在分析化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从1985年开始从事农残检测研究,到1998年获得合作研究奖和副仲裁奖,2002年的研究导师奖,再到2007年获得资深专家奖,如今,庞国芳已
目的:  通过收集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河南省某肿瘤专科医院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8年来食管癌患者的就诊情况和变化趋势。  方法:  收集河
目的分析T细胞、NK细胞亚群及其表面受体NKG2A、NKG2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并探讨各种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初发SLE患者和32例正常人的外
利用西藏那曲无狭缝光栅摄谱仪获得的一次多回击云对地闪电光谱,研究了各放电通道的温度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一次闪电不同回击过程的通道温度有明显差异,闪电前期的温度通常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血糖控制水平对母儿健康的影响,探讨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对改善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的价值。  方法:  选取回顾性分析某市
本文采用国外1998年、1996年研制出版的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OSI-R)、职业倦怠量表修订版(MBI-R),经反复修改使之适合我国文化背景,验证MBI-R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首次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