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叔华研究在近几年较为火热,但对于凌叔华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活动,研究界却较少涉及。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乱纷争不断,社会生活环境、凌叔华与陈西滢的婚姻、凌叔华自身的状态等,都对凌叔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凌叔华这一时期的经历相比之前也丰富了很多。本文研究三四十年代凌叔华的文学活动,包括凌叔华的生活经历及其文学作品。论文从三四十年代战争背景入手来解读凌叔华,也从凌叔华的文学作品入手来展现中国三四十年代文学的一个向度。绪论部分阐释三四十年代对于凌叔华的特殊性。三四十年代凌叔华文学活动研究的缺失,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正文以凌叔华生活地域的变迁为划分依据,分为三章,将凌叔华每一时期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第一章以凌叔华生活地由北京迁往武汉为论文的起点,说明凌叔华生活地域变迁的原因以及她的心理变化,同时解读她与北京文化圈的密切关系。第二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阐述“战争”对凌叔华的影响,细致分析凌叔华在武汉的文学活动,深入讨论目前并没有引起研究界注意的、凌叔华主编的刊物《现代文艺》以及她的通讯文章。在分析凌叔华主编刊物的同时,重点梳理解读凌叔华的文学作品。第三章探讨凌叔华的中篇小说《中国儿女》,深挖创作背景及文本意涵,同时讨论“珞珈三杰”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凌叔华的文学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二十年代、三四十年代、出国后,三四十年代是笔者论述的重点。凌叔华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有两个:在北平的二十年代与在武汉的三四十年代。闺阁中的女性、姨太太、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新女性是凌叔华二十年代作品的主人公,三四十年代,她的创作眼光转移到了下层女性与儿童身上。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凌叔华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凌创作了通讯文章,这是她鲜少涉及的题材,中篇小说《中国儿女》是她关心时政的另一个表现。自来到武汉之后,凌叔华作品的个人色彩更加浓厚,《小刘》、《旅途》等作品都是根据她自身的经历所作,《中国儿女》也是她根据在北平的生活而作。战争带来的痛苦,情人战死带来的感伤,生活带来的不惬意,使得凌叔华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此阶段,凌叔华创作了儿童小说,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切入点,用儿童视角的简单来窥探成人世界的复杂。无论是凌叔华的作品还是她的生活,三四十年代都与她的过往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值得深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