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oetic State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关于"诗歌是什么?"的观点,得悉在古代的西方诗歌是模仿,而在中国诗歌言诗人心中之志。模仿论影响深远达两千余年,直至诗人Wordsworth发表Prelude to Lyrical Ballads。Wordsworth认为诗表示了诗人心中的真实,此与中国观点"诗言志"同。Shelly也认为诗歌之所以难译近乎不可译,其原因在于每一首诗都像一朵花,而这朵花只能由一颗种子生长而成,意指诗歌只能发自诗人之心,必不能经翻译而见其全貌。而大诗人之异于常人者正因其能见常人所不能见,先得手应心,而后得心应手,凭此以成独特无二之诗境。翻译家也属外人之列,因此翻译诗歌难矣!诗歌的外在影响力也不容诗歌翻译家忽视。诗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代之发言,又写真情实景,以此赋予诗歌巨大外在影响功能,故而即使不懂此语言之人和物亦能感受诗之影响。如此,诗歌竟可不经翻译而使读者自悟,此亦翻译家之尴尬。  本文分别从阐释学、新批评和美学三个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能性。从阐释学的角度,本文沿着钱锺书《林纾的翻译》一文之观点,论述了即使翻译家适当地偏离原作,也能出色的进行翻译。迦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说认为,通过追踪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不能真正解读诗歌,因为作者以及作品都被镶嵌在一条历史链条之中,文本不只是作者的意图和思想的表达,或是作者所在世界的真实写照。文本的意义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它产生于作者对过去的视界。而解读文本的人与文本的意义相隔两个时间跨度:他与原文作者的时空距离以及原文作者与自己作品的意义的距离。所以译者在理解时必须克服时空距离,通过语言的延异,使文本得到后生。迦达默尔认为,历史性的因素使人们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偏见",因为人们囿于当前历史的条件。但是"偏见"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可以促成积极的理解。这样一来,诗歌翻译家便不必对原作亦步亦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放手发挥,诗歌翻译又现生机。新批评认为解读诗歌之时不能依赖于诗人的创作意图,因为创作意图并不决定诗人的最后写作。诗人创作,发挥其诗情灵性,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灵感突涌而成。再者,诗人创作所借助的诗歌语言是历史的,诗人创作之时所使用的字词是字词本身所历经的历史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也就是说,字词的意义取决于其历史上所有与之发生过联系的人--大众。也就是说,只有大众才能真正解读诗歌。从美学的角度,以柳宗元《江雪》为例,探讨中国诗之特有美学维度。先举翻译一例,此例未能成功翻译中国特有诗美之学。再举成功保存原诗美学丰神之译作,以资诗歌翻译者之鉴。本文最后略及庞德的诗歌思想,其意象主义与中国美学相互映照。用之,可见第二例《江雪》翻译成功之理。  本文旨在从理论层面上认知诗歌意境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并不提出具体的诗歌翻译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若干年前,静静泊在港湾里的“苏宁号”,和其它小渔船一起,躲风避浪。 偶尔在浅水处伸杆撒网,钓尾鱼虾。 几年后,平静的港湾里已不见了“苏宁号”的踪影,她到了哪里呢? 沿着
几年前,有一本叫做《数字化生活》的书风靡大江南北,一时间人们对于数字化充满了神秘和向往。而几年后的今天,数字和数码已经常常挂在老百姓的嘴上,充斥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意象是中西文学作品中的一块瑰宝。在中国文学上,尤其是在诗歌方面,意象占据着非凡的地位。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意象也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鉴于意象在中西文学中占据如此重要
期刊
2月28日— 3月2日,第29届SPINEXPOTM上海展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惊艳举行.经过主办方的层层筛选,参展企业数量稳定在148家,也使得SPINEXPOTM成为纤维、纱线和针织衫行业内登记的
期刊
为了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应用高强钢筋的指导意见》,了解并借鉴发达国家在高强钢筋应用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组织专家于
低头看着正熟睡的她,心中是那样的甜美。今天又是周末,我们找了一个小巧精致的公园,拍了一天的照片,也许是为了留住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我和她都喜欢把自己和所爱的人印到那小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虽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推行过程中,由于受我国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特殊性的制约,却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建设工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