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介入下乡村景观变迁与营造研究——以武汉地区为例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glin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现代旅游业对乡村景观的介入展开论述,是对旅游介入乡村景观全过程的研究。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涉及基础理论的表述;第3、4章为案例的选取和解析;第5、6章为研究主体部分;第7章为结语。   全文以研究背景开篇,在明确研究所涉及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当下国内的现状后,提出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下的乡村景观变迁由于现代旅游业的介入而出现转轨,呈现出新的变迁轨迹。   案例研究部分在对乡村旅游的促成因素以及乡村旅游地乡村性问题表述的基础上,以前述概念内涵的辨析为依据,将本研究对象范围框定为武汉地区,进而从中选定了侧重于聚落景观的大余湾、侧重于经济景观的石榴红村以及侧重于自然景观的张公山寨这3处案例乡村旅游地,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分别对其旅游介入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研究主体部分从聚落景观、经济景观、自然环境景观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景观四个层面归纳出旅游介入下乡村景观所呈现出的变迁;进而从中归结出变迁的驱动因素为建立明确的乡村旅游地形象、提高乡村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满足旅游者于乡村旅游地的行为需求、获取对乡村旅游地投入的经济回报以及获得对乡村旅游地农业生产的支持;变迁的后果是带来乡村旅游地私人空间的公共化和公共空间的私人化,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体现为乡村景观意象的明晰和强化、旅游行为对乡村地的进入以及乡村地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公共空间的私人化则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和决策者的取向偏好。   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提炼出旅游开发对乡村景观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体现于为乡村景观的营造引入外援、为乡村聚落风貌梳理出明确的意象、为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提供契机、为乡村地人口回乡就业创造机会、为农业生产给予支持以及为乡村社会文化生活注入活力;乡村景观于旅游开发中的相对性呈现则表现为建设尺度的对立、可进入性的矛盾以及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分异,其最终指向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这一议题;最后,引入乡村建设的议题,提出以旅游为契机的乡村景观营造,从旅游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旅游支持乡村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参与乡村文化生活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展开对旅游介入下乡村景观营造的探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封闭模式的居住小区出现了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越来越拥堵的交通系统、很多公共配套设施空置造成资源浪费、居民生活与城市缺少互动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居民对休闲旅游需求不断增加,农家乐作为新型休闲旅游方式正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农家乐发展多“重产品、轻文化”、“重经济、轻环境”,因此如
城市承载最密集的人类活动,因此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特征受到广泛关注,但城市中绿色覆被的源汇属性和吸存潜力尚缺少专门性研究。本文目的为构建联系实测研究与城市物质空间的
随着我国大学城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和校园后勤社会化进程的加剧,校园商业空间得到长足进步,出现了一种规划设计而成的大学城商业中心-学生街。学生街作为一种独特商业空间
随着城市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目前存在的城市景观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可持续转向、社会个体公共利益的要求提高
论文对大型商场的中庭自然采光进行了主观评价的研究。论文主要采用主观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对象为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商场:德国柏林的Arkaden商场,英国谢菲尔德的Meadowhall
邻校城中村是处在高校周边的独具发展规律的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下的一种特殊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邻校城中村在不断地发展中其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存在着居住环境差
建筑设计发展到今天,建筑师在建筑形式与空间塑造方面已日渐成熟。而作为一直备受建筑界重视的建筑材料,其表达策略也越来越受到实践界与理论界关注,特别是随着主体“体验”时代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口老龄化问题从未如此严峻。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未富先老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三个主要特点,在这些特点和我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在宅养老将成为
开埠城市引领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文章以开埠城市的街区演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过程中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以期为今日之城市研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