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38MAPK信号通路在成年大鼠幻肢痛模型中的机理作用,为幻肢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健康的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n=72),重约220-300g。在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所有动物进行术前准备,禁食8小时,自由进水,腹部及右后肢备皮。满足手术条件后,随机选取48只健康的大鼠,使用1%的戊巴比妥行腹腔注射麻醉,行右后肢坐骨神经横断术来建立幻肢痛模型,同时另取同窝健康大鼠,在同样的麻醉条件下仅分离出大鼠的右后肢的坐骨神经后,然后逐层缝合,此组作为假手术组(S组,n=24),所有大鼠的手术保证在同一天内完成。术后所有动物等待麻醉自然苏醒,苏醒后所有动物在同一条件下分笼饲养。术后第2日给予所有动物伤口进行消毒防止伤口感染影响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同时观察大鼠自我咬噬趾甲的行为表现,并根据是否具有咬噬趾甲的行为依照相关文献进行自我咬噬程度评分。幻肢痛大鼠模型制作成功后,将造模成功后的幻肢痛大鼠再随机的平均分成2组:幻肢痛组(P组,n=24)和幻肢痛p38MAPK通路抑制剂组(P+I组,n=24)。模型制造成功后,每周周一,P+I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0.8mg/kg,其余两组经尾静脉注射0.8mg/kg的生理盐水。于给药后第4周末(T1)、第6周末(T2)和第8周末(T3)分别从各组中随机选取8只大鼠,然后分别取实验大鼠L35节段的脊髓组织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检测两种组织的磷酸化p38MAPK(p-p38MAPK)水平(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两种方法检测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的P-p38MAPK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S组)比较,成模的幻肢痛组大鼠(P组和P+I组)自术后第3天开始便陆续发生咬噬趾甲的行为,最高咬噬评分811分。在分别给予抑制剂和生理盐水后,P+I组大鼠的咬噬评分有所下降。而与S组相比,P组和P+I组大鼠无论是Western blot法还是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两个部位的组织P-p38MAPK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P组比较,P+I组大鼠在两种检测方法下两个部位的组织P-p38MAPK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大鼠幻肢痛疼痛作用的调控。